“通過試點推進、示范引領,以2000年以來新設的600多所本科高校為重點,引導部分本科高校加快轉型發展”成為應用技術大學和應用型高校。日前,教育部透露出設立技能型與學術型兩種模式高考,對現有高校進行大調整的消息,引發了教育界人士尤其是高校工作者的諸多議論。最有爭議的意見,則集中在今后大學發展中,政府該扮演什么角色,行政權力該如何妥善且合理地運行。
在新中國歷史上,1952年啟動的院系調整和1992年啟動的高校合并也是由行政權力主導的高校大調整。這些調整在短期內解決了當時的某些問題,但由于沒有很好地尊重大學的自主權和學校發展規律,遺留了許多長期難以解決的問題。
與此次將高校分成學術型和應用技術型相類似的是,1952年清華大學物理系在理工分家的理念下改成了工程物理系,導致“理”與實踐脫離,“工”則缺乏理論滋養,難以接續從前的輝煌。
手腦相長是個體成長發展的基本原理,這就決定了在教育中不能將學術與應用技術決然分開。以喬布斯為例,如果沒有他對藝術的熱愛和天賦以及各種理論素養,他的技術可能很難充分發揮作用。
對于一所學校而言,正常情況下各個學科發展是參差不齊的,可能有些學科偏學術理論,有些學科偏應用技術,有效地發展策略應該是創造環境由其自主發展,不宜簡單地一刀切為學術型或應用技術型。想想過去在一個行政指令下辦起來的一批應用型高等院校,再想想“錢學森之問”,今天的我們當引以為戒。
對于當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技術技能人才供給不足的矛盾,要做更深入的分析,應該看到它不是學術型高校數量與應用技術型高校數量之間的矛盾,而是學校在各種管屬下自主性不足難以適應人力資源市場對人才需求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在于盡快推進大學管理體制改革,實現真正的管辦分離,建立規范的現代大學制度,讓不同大學自主地確定自己的定位,動態調節學生培養方案,更好地分層滿足人力資源市場不斷變化的需要,而非生拉硬扯地將高校分裂成學術和技術兩隊。
自1985年以來,教育行政部門就曾多次規定高中階段普高與職高的招生比例,結果總是不斷被反彈突破,以致職業高中采取春季招生等各種手段也難以招到學生。現在的兩種高考只不過將分流從初中升高中挪到了高中升大學,在上述社會因素沒有變化的情況下,是否真的就有足夠數量的學生去考應用技術型高校呢?又是否就有那么多的高校愿意排到應用技術型高校這一隊列中來呢?這些實際問題都應考慮在內。更關鍵的是,僅僅指望在高等教育階段解決應用技術人才問題的想法也過于簡單,只有把它放到從幼兒園到大中小學整個教育過程中,才能得到系統徹底解決。
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今天,再用行政手段對高校進行硬性分隊合不合理,這個問題值得我們細細思量。(儲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