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衛計委、人社部9日公布,將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以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加快進入醫療衛生領域,增加醫療服務供給,推動多元化辦醫格局的形成,緩解群眾看病難的矛盾。
民營醫院的醫療服務價格將告別價格管制,由“市場作主”,這不但符合新一屆中央政府“簡政放權”的改革思路,也是打破公立醫院對優質醫療資源的絕對壟斷、激活社會資本投資醫療市場的必由之路。它或是一次“革命性”的醫改,給予了公眾對治愈看病貴、看病難這一頑癥的期待空間。
看病貴、看病難是老百姓的心頭之“痛”。“排隊3小時問診3分鐘,治個小感冒花費數千元”,對于類似的抱怨,我們時有耳聞。作為技術人才的公立醫院醫生,“出售”的是技術與服務,但在現行的價格管制下,他們僅能收取區區幾元錢的掛號費,這與他們所提供的醫療服務很不對稱。在此背景下,“創收”的沖動使得醫生開大處方或濫開檢查單,甚至拿醫藥代表的回扣、病人家屬的紅包……這些現象久為社會所詬病,甚至成為“醫鬧”的導火索。何以至此?原因就在于,作為我國醫療機構的主體公立醫院,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公立醫院,政府所給予的醫療投入只占到醫院收入的10%,大部分開銷都需醫院自籌。“醫院以藥養醫,醫生賣藥為生”成為公立醫院自謀生路的不二選擇,這也意味著此前中國式的醫改似乎進入到一個“死胡同”。
放開民營醫院服務價格,無疑是為其發展松了綁。若把公立醫院比作“大樹”,民營醫院就好比“小草”。此前,一些企業融資、優惠政策的“陽光”普照“大樹”,而對“小草”置之不顧。松綁后,人為設置的“玻璃門”被拆除,各種社會資本“暢快流入”民營醫院,這不僅會改變民營醫院規模偏小、形象不佳、技術薄弱的現狀,而且還會吸納更多的名醫加盟。此外,放開服務價格,似乎還可解讀為允許民營醫院“以良好服務、良好環境、良好醫效來換取高收費”,讓患者可用腳投票選擇性價比更高的醫療服務。
筆者以為,新政助跑民營醫院發展,有利于激發非公立醫院的活力與生機,并促使一大批民營醫院有朝一日能與公立醫院平起平坐,成為救死扶傷的生力軍。這必將分流公立醫院接診壓力,讓公立醫院更好地回歸公益屬性,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矛盾,為閑置民資創造新的投資渠道。可謂一舉多贏。
當然,如何跳出“一放就亂”的尷尬局面,無疑離不開監管部門的強有力的監管。在此語境下,新政有望發揮“鯰魚效應”,就像當年國企改革一樣,允許更多的社會資本力量進入后,企業煥發新活力。 (屈金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