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興起,根源在于傳統金融服務的供給不足,以及金融管制帶來的套利機會。在全世界范圍內,并沒有一個如火如荼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興起。互聯網金融的準確概念,應該叫做“中國互聯網金融”。
2013,被稱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元年,可謂熱鬧非凡。多種互聯網金融形式發展很快,引起高度關注,甚至首次進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其實,學術界對互聯網金融有著大相徑庭的觀點,有人認為互聯網金融是完全不同于傳統金融的“新金融”,有的人則認為互聯網金融沒什么新鮮的,炒作過頭了。
熱鬧之余,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思考。到底怎么看這個新生事物?為什么會這么火?前景到底如何?與傳統金融業的關系到底是怎樣的?金融行業的版圖會不會重寫?
要回答這些問題,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看一看其他國家的經驗,比一比異同。一看就會發現,互聯網金融在美國和其他國家早有發展,P2P,眾籌,網絡銀行,網絡保險,第三方支付,都出現過,但是規模都很小,也就幾十億,與龐大的傳統金融行業比起來簡直微不足道。
那么,為什么互聯網金融在美國沒有這么火?美國也有互聯網,也有金融,而且互聯網和金融都很發達,為什么沒有結合在一起,發展出一個更加發達的“互聯網金融”。倒是在中國,金融沒那么發達,網速也很慢,互聯網金融倒是非常熱鬧。那么到底是什么樣的風云際會,孕育了“中國的”互聯網金融?
仔細分析,我國互聯網金融的興起,與我國傳統金融的落后,金融服務的供給不足,對金融市場的管制密切相關。正是傳統金融服務的供給不足,很多人的金融服務得不到滿足,才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留下了空間。
比如說,支付寶的發展,就是因為傳統的銀行支付手續繁瑣,很不方便,安全也沒有保障,才促使了支付寶這種第三方支付的發生。在美國,絕大部分人都可以用信用卡做網上支付,因此第三方支付的市場很小,美國第三方支付的典型代表是Paypal,早在1998年就成立了,但是發展規模并不大,因為傳統的支付方式已經做得比較好,給Paypal留下的市場空間不大。
再如阿里小貸的發展,根源就是很多小微企業的信貸需求得不到滿足,因為我們的中小金融機構不發達,國有大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規模大,不太適合于服務中小微企業,中小金融機構又太少,服務的供給不足。這時候阿里介入,因為掌握了這些企業大量的交易信息,這些信息可以用來甄別企業的資質,幫助決定放貸。這樣,就抓住了市場的一個機會,阿里小貸就發展起來了。
上面兩個例子都是有關傳統金融服務供給不足的,再舉一個與管制有關的例子,就是余額寶。余額寶的快速發展,根源在于我國的利率管制。活期存款基本不付利息,現在的利率只有0.35%,可是對應的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有6%,去年貨幣市場的利率也經常達到6%甚至更高,這樣就存在一個巨大的套利空間。只要能把錢從活期存款搬到貨幣基金里面,就可以賺大錢。余額寶就是干了這么一件搬運的工作。
查一下數字的話,銀行系統的個人活期存款18萬億,這里面有1%的錢跑到余額寶里面,就是1800多億。現在余額寶的規模是5000多億,相當于個人活期存款的大約3%,表明余額寶的空間還很大。這里還沒有考慮其他定期存款,現在個人定期存款還有28萬億,利率也就不到3%,和貨幣市場之間還是有一個套利空間,而且定期存款還要犧牲流動性。考慮到定期存款的存款搬家,余額寶類產品可以吸引的資金總量就更大。
看起來,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興起,根源在于傳統金融服務的供給不足,以及金融管制帶來的套利機會。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在全世界范圍內,并沒有一個如火如荼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興起。其實,互聯網金融的準確概念,應該叫做“中國互聯網金融”。(徐建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