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僅是很少一部分人的職業選擇,這不應該是一個成熟社會出現的現象。”4月2日上午,“人民科學家錢學森事跡展覽”在寧波市慈湖中學開展。針對社會上出現的“公務員熱,科學家受冷”等現象,錢學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永剛教授說,應該加強對科學工作者的宣傳,加強科學家對社會發展影響的宣傳,從而扭轉這種不正常的局面。(4月3日《寧波晚報》)
科學家在孩童心目中遇冷,反映了社會思潮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科學家的遇冷有助于選拔更符合科學追求的人才。畢竟,科學研究事業是一項艱苦的事業,在沒有做出成績時,往往無人問津,這就需要研究者擁有堅韌不拔的性格,在大范圍的遇冷背景下,依舊能夠堅定成為一名科學家的理想。
但誠如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教授所言,科學家夢想遇冷對一個社會而言事實上是一種不正常的局面。當一個社會的孩童,由多數夢想成為科學家,變成多數夢想成為公務員,這樣一種突兀的轉變,表明社會思潮正逐漸回歸到一種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路徑。同時,也說明市場的活力還不夠奔放,仍不足以為更多優秀的人才提供更多開放的選擇。
當然,長大后選擇成為一名公務員和長大后選擇成為一名科學家,這兩者之間并不構成絕對的正確與錯誤。某種意義上,雙方都是一種職業,只有能夠以認真負責的態度,讓這份職業發揮出閃光點,都應值得人們尊重。只是,在現有語境下,孩童們向往公務員,有多少是純粹基于這份職業的價值屬性而非光環?
厘清了此,我們便不難讀懂錢永剛教授的感慨。對于一個成熟社會而言,科學無疑十分重要,它需要一波又一波的繼承者們去不斷推動發展。而少年孩童們的憧憬,正是培育這種繼承者們的精神土壤,它利于鼓勵一個人在艱苦的科學領域勇往直前,或許這也是為什么,工業革命以來,大科學家、大發明家層出不窮的一個現實原因。因為全社會性的對科學向往,匯聚起許許多多富有才華的創造人才,在這種氛圍之下,各種奇思妙想有了實踐的土壤,而不用重蹈哥白尼式的悲劇。
從實踐角度而言,并非每一個憧憬成為科學家的人都能夠成為科學家,但至少這種大環境的熏陶,更加有利于全民科學精神的培養。這對一個亟待發展的社會而言,尤為重要。因為科學精神的樹立,利于滌蕩愚昧的侵襲。換言之,一個人不管未來做什么職業,在年少時奠定科學精神的底子,總是更有益于廓清職業實踐中的迷霧。而這,或許也是錢永剛教授的呼吁所能實現的最直接的教育價值。 (楊興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