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的小美到瑞士讀工商管理,留學花費100多萬元,回國后找工作,月薪只有2000元左右,“還不夠化妝品的錢”,于是“不如在家里”。小美家境優越,父母也不愿意寶貝女兒受委屈,讓她隨著性子,工作可以慢慢找。后來,小美覺得股市不賺錢,考公務員太難,也都放棄了。這兩年,她幾乎“專職”忙相親,父母也仍舊尊重她的選擇——“找個好婆家,比一個月賺兩三千塊錢來得重要。”
這當然是一個很典型的“海龜”變“海帶”的故事。若說大學畢業待在家里啃老的故事則更多,而這樣的年輕人中,家境好的有,家境一般的有,家境貧寒的也有。不愿出去工作的原因,大抵是現實收入和自我期待的差距較大,而且“上班要看人臉色”,于是干脆待在家里。這當然是個人的選擇,假如他們的父母不以為非,別人也不好說什么。但如果是負責任的父母,也該覺出這樣下去的風險。
當今就業難是一個普遍的現實,大學生也不例外。不過,能找到工作卻主動放棄的,只能說他們是積極的失業者或消極的就業者。大學生早已不是什么天之驕子,一畢業即能找到理想工作的夢想也早已破滅。指望就業有個高起點的收入,不能說是非分之想,事實上,月薪2000元的崗位固然很多,月薪2萬的也不少,問題是你看得上高薪崗位,高薪崗位卻未必看得上你。幾年前看過一個電視短片,一個曾留學新加坡的女生回國找工作,非月薪1萬的不干,否則寧可待在家里。節目組就聯系了一個這樣的崗位,結果呢,連電話也接不好,三言兩語就把客戶弄丟了。從云端中跌落,才發現自己的真實才干和高薪崗位之間還有不小的距離。
這世上有輕松、體面收入又高的工作嗎?或許有,但剛畢業肯定找不到。從月薪2000到月薪2萬,實現這樣的跨越或許需要5年,或許需要10年,或許永遠達不到,但只有投身于工作實踐,才有被證明的可能性。坐在家里待價而沽或不失為一種選擇,但不工作而能實現自身的增值、而能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恐怕不是一件容易想象的事。在家里待的時間久了,最有可能的不是眼高手低,而是手低眼也不高,只剩下自視甚高了。
負責任的父母,自然不應縱容孩子大學畢業后長期宅在家里,為孩子就業失利提供暫時的避風港則無可厚非。當然,如果父母能從小教育孩子勇于競爭、不怕失敗,或許就能避免吞咽被啃這顆難言的苦果。一個人在家里待的時間越長,空間越趨于狹窄,思想越趨于保守,精神越趨于茍安,越不愿出門,越不敢面對競爭,越不能承受失敗的挫折。而人的一生最可寶貴的是青春,年紀輕輕便心安理得地宅在家里,優游度日,若活剝杜詩,則可謂啃老不知老將至、青春于我如浮云。
末了,說一句也許不是玩笑的玩笑話。當今社會時時處處充滿競爭,嫁個高富帥、娶個白富美,貌似要求不高,但或許比找個好工作所面臨的競爭更復雜、更激烈。(滕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