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地方政府退出城鎮化開發的名利場,回歸擔當城鎮化公共成本這一本職,城鎮化才不會陷入“只見城,不見人”的尷尬境地
各方期待已久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下稱“規劃”)已正式對外發布。規劃明確提出“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副司長陳亞軍認為,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是對城鎮化的正本清源。此外,城市公共建設、環境資源的集約式發展都將帶來地方公共支出的增加。多次參與規劃討論的人士表示,地方政府不情愿承擔城鎮化帶來的公共成本,這是城鎮化規劃制定和推行的現實阻力(3月25日《中國經濟周刊》)。
城鎮化之所以能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生長,地方政府其實功不可沒。一直以來,地方政府幾乎從不掩飾對城鎮化的熱情,而城鎮化更是被視作地方經濟發展強有力的引擎,地方政府與城鎮化之間的親密無間,地方政府在城鎮化方面的不遺余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既然如此,說地方政府不情愿承擔城鎮化帶來的公共成本,甚至認為這成了推行城鎮化的現實阻力,似乎多少顯得有些冤枉。
不可否認,假如把城鎮化簡單地與新城的拔地而起,甚至建設開發的火爆場景畫等號,那么,地方政府在其中的確扮演著“關鍵先生”的角色。無論是在規劃、審批環節的強力支持,還是對城鎮化進程中各方資源與利益的協調,地方政府無疑是城鎮化這幕大戲背后真正的總導演。
不過,新城規劃、建設開發,固然是城鎮化進程中繞不過的環節。但是,城鎮化的真正內涵顯然遠不止于此。不僅如此,當城鎮化被過度聚焦于建設開發及其背后的經濟賬本時,恐怕已是在城鎮化的過程中走得太遠,以至于忘卻了出發的目的。現實中,城鎮化開發卻建出空城,甚至鬼城,正是明證。
而與城鎮化建設開發環節的熱火朝天相對應的,則是城鎮化公共服務短板的日益凸顯。拔地而起的新城,有些只見開發,卻難見公共配套,商業化建設,地產開發火爆的背后,公共交通卻不見蹤影,醫療與教育等必備的公共服務更是遙不可及。而后者恰恰才是城鎮化的內涵和關鍵所在,也才是地方政府在城鎮化進程中必須堅守并擔當的本位角色。
正所謂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在城鎮化過程中,同樣不應角色錯位。城鎮化的商業開發與建設環節,理應交給市場,而不是地方政府擼起袖子自己上場,即便是以建立地方開發平臺和公司的方式從中謀取利益,同樣涉嫌越位;而在城鎮化的公共服務配套與供給方面,政府恰恰責無旁貸,承擔城鎮化帶來的公共成本,顯然不是情不情愿的問題,在公共服務方面的失位,其實更應建立相應的行政問責與追究機制。
不難看出,建設開發熱,公共服務冷,跛足的城鎮化,骨子里其實緣于地方政府角色的錯位。當本該由政府站穩的公共服務這條腿,卻更有興致插足于商業性開發那條腿,如此城鎮化,注定將難以平穩前行。而唯有地方政府退出城鎮化開發的名利場,回歸擔當城鎮化公共成本這一本職,城鎮化才不會陷入“只見城,不見人”的尷尬境地。(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