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五糧液集團落下國企公車拍賣“第一槌”;沈陽大東區首批拍賣121輛公車;公車司機開始辭職改行……公車改革遲滯不前的情況正在好轉,然而公車浪費、車輪腐敗問題,在新一輪治理中又面臨新問題:有公車被內部人士低價買走;有地方雖經拍賣程序但不公開,存“暗箱操作”;多地發放車貼被指“變相增加干部福利”……
就像當年國企改革MBO(管理層收購),讓一些國企管理者以超低價格獲得企業所有權,在國資慘痛流失的冰棍融化過程中實現一夜暴富;如今的公車拍賣,雖然價值上不是一個量級,道理卻完全一樣,在有些地方變成“掌勺者自肥”。豪車頻現的公車拍賣中,內部人士以超低價拍得,是可以想見的腐敗,凡是有點關系,其實都能獲得“暗箱操作”空間,反正公車能賣多少錢根本沒個準數,公家的錢賣多賣少也少有人關心。
以公車改革名義,作為國有資產的公車,就像無主財產一樣被隨意處置。而在此過程中,公眾驚奇地發現,無論是之前的公車濫用,還是現在的公車拍賣,既得利益群體似乎總是最大的受益者;公車拍賣之后,納稅人還得每月為他們提供不菲的車貼,如果對車貼監管不嚴乃至可以取現使用,這樣的改革對他們實則有百益而無一害,無非是要勞駕他們“親自開車”而已。
公車改革20多年卻掛在空擋止步不前,不是難在具體的改革方式與途徑,而是難在改革必須建立在“確保既得利益不受影響”的前提之下。換言之,這是一種完全贖買式的改革,非但不尋求在官員福利待遇上傷筋動骨,卻首先肯定了現有公車福利的合理性。最終,改革無非是在“茴字的幾種寫法”之間較勁,折騰之中反給公車拍賣留下了自肥機會。接下來人們還得擔心,改革后會不會出現“公車照坐、補貼照拿”的“回潮”現象?
如果算一筆總賬,考慮公車拍賣造成的損失和額外增加的車貼支出,眼下某些地方的公車改革,最終究竟能為納稅人節省多少錢,是節約了還是浪費了,真的完全是個未知數。公眾有種強烈的感覺,那就是某些地方的公車改革,更像是“為改革而改革”,這種“應付式改革”并不是要嚴格依法辦事取消廳局級以下官員專車,也不是要遏制特權福利節省行政開支。
當然,改革程序不夠公開、拍賣流程不夠完善,也不是不可諒解,畢竟每個地方都可以說公車拍賣“沒有經驗”;但是,近年來幾乎所有改革歷程都寫滿了“掌勺者自肥”的經驗,為什么公車拍賣竟然沒有吸取教訓,為什么犯過的錯偏偏要一錯再錯?公車拍賣成為內部人和關系戶的饕餮盛宴,拍賣者真的在乎國有資產流失嗎?為什么拍賣信息不能徹底公開?哪個單位的哪個人以怎樣的價格拍得了怎樣的車,應不應該有個集中的公示?
目前,全國機關事業單位的公車數量不下200萬輛,國企車輛更無法計算,每年車輪滾滾中流失的公款數以千億計。對于在公車改革大旗下進行的賤賣公車、內部自肥勾當,相關部門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建立嚴厲的制度和罰則,不讓公車拍賣成為“掌勺者自肥”的盛宴。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