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確認已經結束,本月進入倒計時。有媒體統計,這場被稱作“中國第一考”的考試,報名人數已由1994年的4400人,增至此次的152萬人,20年間漲了300多倍。競爭比例也由1994年的9∶1,提高至2014年的77∶1。
“國考熱”近年來持續升溫,甚至出現“千人報考一個職位”的擁堵現象,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不可否認,經由“國考”這樣相對更透明、更公平的考錄渠道,很多大學生乃至社會在職人員可以順利實現自己的職業夢想,并覓得一條相對理想的上升通道,眾多政府機構也可以招攬到優秀的人才。不過,也有專家對此頗多憂慮,認為大批人才都去擠政府部門,對整個社會的創新、發展活力是不利的。
這樣的擔心并非沒有依據。盡管政府機構一樣需要杰出的人才,這些杰出人才的進入也會有效提升政府管理水平,但是,大批優秀人才紛紛去做公務員,并不值得提倡。誠如諾獎獲得者埃德蒙·菲爾普斯所言,年輕人擠做公務員,是浪費教育成本。而且,這種浪費最終還是會體現在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上。
“國考”為什么會持續高溫?除去就業難、經濟形勢有待提振,以及這條路徑確實比較公開和透明這些原因外,更大的吸引力仍在于權力。“一入公門即為官”,很多參加國考的大學生并不諱言這樣的職業愿景。公務員的社會地位較高,各種福利保障也好,特別是在目前,行政權力在各項資源的配置上,仍有著不可替代的發言權和決定權。
因此,“國考熱”的程度,也與政府簡政放權的程度有著關聯性。若能夠切實搞好政府職能轉變,約束權力,將政府手中該放的權力下放給社會和企業,則政府部門的“吸引力”就會相應淡化,眾多大學生以及社會在職人員也就不會再趨之若鶩地參加“國考”。
具體而言,一方面,政府改革應該加快實現從“管制”到“服務”的職能轉變,避免隨意干預微觀經濟,更不能想方設法設置門檻,甚至利用、濫用手中的行政權力,導致推高整個社會的創業成本,妨礙健康的市場環境。另一方面,政府部門也應該厘清權力的邊界,以強力的內部和外部監督來規范和約束權力。不僅要簡政放權,還要形成權責相符、分工合理、運行有序的運轉機制,讓政府良治和社會自治實現良性互動。
今年以來,中央高度重視簡政放權,李克強總理不久前也強調,政府職能轉變“要整體構思,通盤考慮,上下貫通,把整篇文章做好,更多釋放市場活力,更好服務人民群眾。”可以說,隨著政府權力的逐漸祛魅,整個社會的就業、創業環境轉好,相信民眾也會越來越理性,不會再蜂擁擠進“國考”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