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已經成為年輕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直接或間接地控制了他們的生活方式。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使用手機成癮,正成為全球年輕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美國馬里蘭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年輕人是如此地沉迷于手機,失去手機就像失去了自己的肢體。
該項研究題為“世界不插電”實驗,要求來自世界10個國家的1000多名學生一天不使用手機。其中,半數以上的學生出現了精神和身體上“成癮、依賴和抑郁”的癥狀,失去手機后變得煩躁、焦慮、恐慌、孤獨。心理學家認為,手機成癮和濫用藥物成癮癥狀一樣,對人們的生活影響非常大。
韓國“腦部平衡中心”的專家發現,隨著年輕人越來越多地依賴手機等電子技術設備,其記憶力越來越差,“數碼癡呆癥”在年輕人中的案例激增。年輕人變得如此依賴數字技術,以至于不能夠記住日常生活中的細節,例如常用的電話號碼。過度使用智能手機設備,阻礙了大腦的均衡發展,左腦被過度使用,右腦的使用度隨之降低。
對手機的依賴極大地改變了現代社會的社交方式。年輕人聚在一起,常常大家都忙著翻看手機。出門遠行忘了細細品味,卻在網絡空間里留下許多照片來證明“到此一游”。“直播”工作、學習和各種紀念活動,卻分不出時間和同伴分享心情。
依賴社交媒體進行人際溝通,比面對面溝通更消極、更低效。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利亞斯·阿布賈烏德指出,社交媒體給人們提供了一個自戀的平臺,有自戀人格傾向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人們從網絡反饋中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感和認同感,參與網絡活動越多,越能夠感受到自我價值,也更容易自戀。這導致很多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社交焦慮的問題。
現代社會,社交焦慮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緊張的生活節奏,復雜的人際關系,使每個初涉社會的年輕人都有分享心情、渴望被關注的心理需求。可是,緩解社交焦慮,不能依賴手機和社交網絡架設的虛擬空間,回歸現實、樂于奉獻、為他人著想才是人們溝通感情的真諦。(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