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績考核壓力下,投資可以對GDP增長有更加直接的拉動作用,讓地方官員“面子上更好看”。甚至還催生了一個怪現象:欠債越多的地方,發展得越快,地方官員提拔得越快。(10月28日《人民日報》)
嚴格來說,如果運作得當,地方政府“先借債發展,再盈利還錢”的思路并沒有太大問題。2011年審計署對全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債務進行了全面審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我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為10.7萬億元。新一輪審計摸底已開啟,專家預計,地方債務仍在總體可控的安全區間。更重要的是,我國政府欠債和西方國家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很多國家政府欠債是用在消費上,而我國政府欠債資金大多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災后重建、改善民生等方面。
在地方財政吃緊的大背景下,債務資金的投入,加快了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大量優質資產,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有利于增強后勁。這個意義上說,一些地方欠債多發展快,地方面貌改變大干部提拔快,有合理之處。
但即使這樣,一些地方欠債還是讓人擔憂的,如一旦地方政府欠債過多,超過了償還能力,那么就可能引發債務危機。另外有的地方雖然欠債是用在基礎設施建設及軌道交通、道路橋梁等市政項目建設,但這些項目如果太超前,短期不能發揮作用,造成投資浪費,那也是不好的。更可怕的是有些地方缺乏規劃亂投資,爛尾項目比比皆是,那等于是把公共財政的錢白白扔進水,這樣的擔憂不是多余的。
所以,對一些地方債務欠債要科學分析。一是在考核中要做到看這些債務用在什么地方,二是要考核這些債務合理不合理,有沒有經過合法程序。各地政府償還債務能力是不同的,有的政府償還債務能力強,那么可以負債率高一些,而一些地方如果沒有什么償還能力,地方政府債務就不能太多。
總之,對“欠債多干部提拔快”要科學辯證分析,關鍵是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讓各級政府正確認識欠債,從而推動“科學欠債”,科學發展。(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