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個名為“查開房”的頁面悄然現身網絡。輸入姓名或者身份證號,可以得到被查詢者在某些快捷酒店登記的個人信息,如登記日期、手機號碼乃至家庭住址等等,大批網友驚呼“被查房”。據報道,泄露的數據源于一家網絡公司,其在上傳和存儲客戶信息方面存在技術漏洞。目前,雖然相關網站已無法訪問,但事件暴露出的信息安全問題不容小視。
身處大數據時代,任何一個小小失誤都可能造成難以預測的蝴蝶效應。同類事件已層出不窮:2010年,美國社交網站“臉譜”遭遇“泄密門”,約1億名用戶的個人信息被泄露;2011年,韓國社交網站“賽我網”的3500萬用戶資料被竊取,間接導致韓國網絡實名制的取消;今年初,中國人壽數據庫信息泄露,近80萬份投保人的保單信息被公開……因信息安全問題產生的危害,遠遠超出傳統意義上的侵權行為,成為全社會乃至全世界共同面臨的系統性風險。
云計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使得網絡對個人信息的采集更加便捷。除了身份信息,還包括人們在網上交易時產生的數據、在搜索引擎留下的歷史記錄、使用移動終端時上傳的地理位置信息,等等。將這些數據匯總起來,可以相當精準地還原一個人的真實活動軌跡和生活面貌。1993年,美國《紐約客》雜志刊登的一幅著名漫畫稱,“在互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20年后的今天,有人打趣,就算一條狗在玩電腦,也會有人知道它在網上干了什么。而對這些信息的保護,顯然還沒有達到與技術進步同樣的程度。
個人信息不但是公民的人格權利,也具有社會經濟資源!安殚_房”事件發生不久,有網友未雨綢繆地提醒:以后一段時間,各類直接針對個人的電話、短信類詐騙活動將迎來新的井噴。雖然語帶調侃,但透露出一個事實:對公民個人信息的販賣,已經形成灰色產業鏈。根據趨勢科技去年和清華大學相關研究機構聯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信息安全地下產業鏈調查報告》,這條灰色產業鏈的整體盈利規模在2011年就已達到53.6億元,8%的網友曾在網上遭遇欺詐或被盜。對數據的爭奪,在一些行業已經白熱化。
也要看到,信息時代,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而要刷新對數據和信息安全的認識。既要確保公民基本的人格權不受非法侵害,又要促進對個人信息資源合法合理的開發利用。如何讓信息的使用、保存與流動保持在安全可控的范圍,使信息化為人們帶來方便而不是災難,是亟待破解的一道難題。
近年來,我國在立法保護公民個人信息方面可謂不遺余力。從刑法修正案(七)到侵權責任法,從居民身份證法的修訂,到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一個涵蓋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法律框架基本形成。然而,法律很難追上迅猛發展的現實生活,從長遠看,需要在個人、企業、行業組織和政府多個層面,構建立體協同、動態發展的個人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從根本上遏制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安全的系統性風險。
早在1980年,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就曾預言,大數據將是“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讓浪潮把我們帶往遠方,而不是把我們拍死在沙灘上,需要政府、企業和每個公民一同筑牢防波堤。(白 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