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也是中國首個法定意義上的老人節,有關養老的話題備受關注。在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劇的情境下,“中國式養老”面臨諸多困局: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機構養老服務供給緊張,養老金面臨缺口及保值升值難題……如何破解種種困境,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已成為當今中國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10月13日中國新聞網)。
養老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時代困局,并且遭遇眾多制約中國養老發展的障礙。特別是當前呈現出的“三大特點”,讓養老走到了如何抉擇的十字路口。
首先是人多。人多是中國的國情,也是非,F實的問題,必須予以正視,在任何研究和決策養老問題時,都不能繞開這個國情。
其次是錢緊。養老,離不開資金的支撐,要把養老工作做好,資金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也是推動養老發展的重要保障。當前中國面臨著“未富先老”的挑戰,隨著老年人口越來越多,未來養老金出現缺口的可能性也會越來越大。近一段時間,關于養老金缺口、空賬等問題頻繁引發各界擔憂。雖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末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23941億元,但輿論仍普遍擔心,隨著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未來養老金會出現缺口。于是乎,為了解決養老金缺口,有人提出了“延遲退休”的建議,有人提出了“以房養老”的建議,如此等等。不過,上述提議遭到了多數人的反對,并被認為不是解決養老難題的有效辦法。
再有就是資源少。目前,我國養老資源少已是不爭的事實,并且這種局面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難以緩解和改觀。比如,有專家表示,在家庭養老功能面臨弱化的同時,機構養老服務也面臨著供需矛盾緊張,養老機構數量不足,設備缺乏,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而據民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與中國近2億老年人口相比,截至2012年底,中國4.4萬個各類老年服務機構所擁有的床位僅為416.5萬張,供需矛盾可見一斑,甚至出現了“十年等一床”的情況。在北京,一些公立養老院的床位,據說要排隊等上100年。公立養老機構不健全,私立養老院機構的作用也沒有發揮出來。比如,目前私立養老機構的條件雖然比較好,但由于價錢太高,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承擔得起,絕大多數的家庭難以負擔。
面對“人多、錢緊、資源少”的困境,養老該何去何從?筆者以為,破解養老難題不能總是埋怨“人多、錢緊、資源少”,而需要著眼于上述特點,走一條推動“中國式養老”健康發展的創新之路。一方面,要創新思維和觀念,針對“人多、錢緊、資源少”的矛盾進行規劃和設計,利用現有各種資源和優勢進行整合和延伸,從而把養老工作做深、做細、做實。絕不能脫離這個實際,去走“空想”和“務虛”路線,最終好高騖遠,不切實際。
而最主要的就是創新制度和方法,建立公辦、市場、居家“三位一體”的養老模式。比如,既然公立養老機構少、私立養老機構貴,能不能鼓勵社區多開辦一些類似幼兒園、托兒所的“托老所”?很多老人并不愿意去養老院,但平時子女不在身邊或者上班,白天無法照料,如果老人像幼兒時上幼兒園一樣,白天托管在“托老所”,既實現了養老社區化,又降低了養老的成本。此外,是不是還可以創新和推出“養老師”這一行業?通過培訓和資格認證,讓“養老師”負責社區中多個老人的托管,每天定時定點巡視,幫助老人處理簡單事務,提供健康咨詢、保健和飲食服務等,實現高質量的“居家養老”!梆B老師”不同于普通意義上的“保姆”,是一種保障養老的專業人員,有了這樣一支隊伍,不僅能夠擴大就業,而且能夠解決部分養老難題。
最后,解決養老難題,還需要走多元化、優惠化的道路,對從事養老的單位、企業乃至個人,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優惠,盤活社會各種養老資源,把養老做成一種產業、一種市場化的服務、一種老有所養的社會環境,讓養老業發達興旺起來,才能擺脫養老面臨的諸多困境。否則,不去務實性地抓養老的基礎性工作,不去動員社會各種力量發展壯大養老事業,卻總在打多收養老金的主意,或者總是抱怨“人多、錢緊、資源少”,顯然,這種思維和觀念是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節奏,還在怨天尤人,甚至是在破解養老難題上的“不求甚解”。(唐衛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