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武漢、溫州等地的電視問政引起社會關注。溫州市直屬27個部門一把手的總結匯報全程現場直播,表現與年度考評掛鉤。幾乎同時,武漢也開展了電視問政“大考”,年初承諾,年底“驗收”,解決具體問題不過夜。媒體報道稱,武漢的電視問政已成功舉辦了六年。
從武漢到溫州,從湖北宜昌到新疆察布查爾錫伯,電視問政的勢頭日趨強勁,一些原本十分健談的官員,在民眾的尖銳質問中如坐針氈、滿頭大汗,十分狼狽。問政一結束,他們便第一時間調查并解決有關問題,如果沒能妥善解決,那么在此后的電視問政中,他們可能會遭遇更猛烈的“發難”。這種“問政—倒逼—反饋”的模式,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問政進入直播時代”值得我們拍手叫好,但這種問政形式和網絡問政、領導現場辦公、機關開放日等形式一樣,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面對浩瀚的民意訴求、海量的社會問題,電視問政的覆蓋面畢竟有限。況且,電視問政是監督的有效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不管是網絡訪談、局長接訪,還是市長熱線等形式,只要有助于公民訴求的表達、民主監督的實現,就是善治。堅持善治才能形成制度,武漢的電視問政堅持了六年,解決了成千上萬的現實問題,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操作規程,實際上就是當地制度建設的成果。
當下,一遇到類似電視問政這樣的“創新”,一些人總會習慣性地認為,這不過是一種吸引眼球的手段,一場作秀而已,關鍵是要制度兜底。何謂制度?簡單說,“制度”就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行動準則。武漢在全市范圍內推行電視問政,建立了較為科學完備的系統性操作規程,并且有剛性措施的約束和敦促,這其實就是一種制度,可以看作是武漢民主監督制度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要空喊制度而又“忽視制度”,堅持了六年之久,并且還將一以貫之的電視問政,就是武漢推進治庸問責、強化民主監督的一個制度切面。
溫州的電視問政,將官員的應答情況與年終考評掛鉤,其他地方的電視問政也結合本地實際各有特色,說明這些地方在想辦法創造監督的條件,尋找民主監督制度性建設的突破口。但是,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一是不要盲目跟風,要因地制宜;二是不能虎頭蛇尾,避免一曝十寒。防止電視問政變成吸引眼球的把戲,我們特別要研究和學習武漢電視問政“六年如一日”堅持的制度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