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時代精神的風向標,心態是文化建設的晴雨表。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其背后的現實挑戰與深遠意義當深長思之。
良好的社會心態在任何時候對國家、民族都具有重要意義。10年來,中國的文明建設持續穩步推進,社會成員心態日趨理性成熟。然而,當今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改革發展攻堅期,社會結構深刻變化,觀點價值多元多樣,矛盾沖突集中顯現,種種因素疊加讓不良心態的滋生,健康的社會心態培育更加緊迫。焦躁疑懼、迷茫失落,憤青思維,拜金主義、道德綁架、盲目自大、妄自菲薄……不良心態雖不是社會思潮的主流,但對社會發展與改革進程產生抵觸消解,對社會共識的凝聚形成阻斷,確實需要引起關注。
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這是我們時代需要的社會心態。我們固然要倡導全體社會成員以客觀的態度看待變革中的陣痛,以主動的調節培育理性的視角,以積極的進取釋放向上的能量,但當下而言,社會管理者的心態與作為更舉足輕重。對于管理者、決策者來說,追尋失衡的心理根源,重視人文心理疏導,加強社會管理創新,是能否解好“心態培育”這道題的關鍵。
自尊自信從哪里獲得?“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領導干部以身作則的從政道德,是民眾自尊自信的重要支撐。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結果公平,是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更有尊嚴的基本保障。權益有了保障、權利獲得尊重、生活更加幸福,才會對未來多了信心、對政府就多了信任。
理性平和從哪里起步?許多情緒化的不滿宣泄、非理性心態,經常是因為具體的利益問題而誘發,背后往往是缺乏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著手,在法治的軌道上維權用權,才能在源頭上解決問題,也才會少一些浮躁、暴戾,多一些平和、理性。
積極向上如何培育?多一些“正能量”的傳遞,就能少一些“負價值”的影響。多一些“最美”的張揚,就能少一些丑陋的蔓延;多一些“我若光明,中國便不黑暗”的共同體意識,就會少一些漠不關己的“看客心態”。
今天的中國,站在一個重要的歷史關口。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排位,讓擁有一個怎樣的大國心態引人矚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內容,令提升大眾幸福基因分量加重。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心態既指向未來發展的軟實力,也承載以人為本的具體訴求。因此,我們更要在公平正義陽光照耀下,讓百姓的權益得到保證,讓普通人的奮斗獲得價值,讓一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奔行在現代化的征程上。(周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