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陽再讀日前媒體報道的這則新聞頗為玩味——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這是網上流傳很廣的一句話 ,當這句話成為現實時,多少會有一些悲涼。近日,市民張先生與弟弟妹妹相約去爺爺家吃晚飯 ,飯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孫子孫女說說話,但面前的孩子們卻個個抱著手機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盤子離席。
想到了一個新名詞,情感工具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往日里那些充滿真誠、思念、熱忱的感情、親情以及友情,在信息時代、加急時代,已褪色變質,滋生一種工具化、道具化傾向:遇到領導則會滿面春風,遇到親人則無話可說;遇到客戶有說不完的話,見到長輩則激情頓無、麻木冷淡。
新聞中的“孩子們卻個個抱著手機玩”不就是典型個案嗎?見到與自己感情很深的爺爺卻沒有親情交流的沖動,而更陷入手機游戲中。爺爺的重要性和親切感竟然比不上手機,鮮活動感的交流竟然比不上慈愛長者。陷入了情感工具化的窠臼中,而失去了純真的情感生活、精神生態。
這不僅僅是一個如何對待老人的話題,也是一個如何孝老的話題。
前些日子,新版“二十四孝”行動標準號召全社會“敬老、愛老、助老、孝老”。在道德爬坡的今天,這樣的號召非常及時。子女如何盡孝,不只是一家一戶的個案,也直接關乎整個社會的倫理觀念和價值標準;不僅直接關系人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而且關乎社會的安穩與發展。
面對滾滾而來的“銀發浪潮”,現代人需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更需要超越道德而賦予孝道新的含義和行為模式。在選擇生活與理想道路的時候,不僅要想到自己,同時要把能否對父母盡孝一并考慮,而不是忽略了父母,然后再為自己盡孝盡忠難兩全做一臉困惑狀。
這也不僅僅是一個忠孝的話題,關乎每個社會人的情感走向。
不要認為這種所謂的工具化就是一種時尚、個性,它就是一個黑洞,會吞噬掉我們內在的溫情、感動和幸福,讓我們成為面部僵化的物欲動物,任其發展,社會會出現更多精神“孤獨族”,沉默寡言,毫無生機,單調乏味,無論對自我健康、家庭幸福還是社會發展,都是一種巨大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