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壇受教,深埋在記憶一隅;庠序授業,銘刻在腦海一生。今天是教師節,在時間長廊上,它注定是個特殊的節點,因對師道等的重申,它有了人文的刻度。
輿論場里,紛繁雜亂:圍繞教師過節收禮的討論,再度泛起,儼然是間歇性迸發的“口水巖漿”,如9月8日,在以“師愛無塵”為主題的北京某公益活動上,有教師提出“今年過節,只收心意不收禮”的口號,200多名教師響應;關乎教師權益的話題,也不少見,如官方又表態“教師工資不得低于公務員”;還有講述云南彝良地震中,代課教師用手刨出7名學生的。而禮贊教師、打量師德、以教師節為消費噱頭等做法,也充塞于公眾的眼界。
抒情與審思,褒揚與貶抑……眾聲喧嘩,是教師節里揮之不去的風景。某種意義上,教師節就是個價值碰撞的現場:教師的職業道德、價值觀念、生活境遇、權利尊嚴等,鏈接著教育的細節踐行,通向孩子的心靈啟蒙。他們被裹著厚重的“意義外衣”,接受著整個社會的審視和評說。
毋庸置疑,對教師的角色期望,總跟美好的價值傳遞有關:傳道授業、道德示范、輸送品格、積淀文化等。而現實中,教師境況,又總是紛亂復雜。
“最美女教師張亞莉舍身救人”“女教師鄧麗一人改變一座學校”等,無不令人感動;可學術不端丑聞等,又時常讓人嗤之以鼻。教師關心學生、耕種桃李,已是校園中的常態景象;可未曾絕跡的體罰學生、有償補課等現象,又總是動輒得咎。教師是“辛勤園丁”,為教育事業蠟炬成灰,可個別時候又是道德失范者;他們或被人們尊敬,但也可能只是被邊緣者……教師,是他們共同的身份符號,也是他們的“道德負累”。
不可否認的是,加諸教師身上的許多矛盾面,并非偶然。在現實條件下,教師獨立人格、人文情懷、個性化思考的保全,或許會遇到不少“攔路石”。他們的前行,也許時而會陷入彷徨和無奈;他們的作為,或是應試教育流水線上的一道工序,在程式化教學中,生活格式化,有時會讓他們的心情罩上一層陰霾。
而今,教育投入的增加、教改的漸進,在釋放著積極信號。在日趨公平、合理的教育生態中,教師處境,也在不斷改善。但在亂收費、學術造假等教育癥結頻現的情境下,教師也極易成輿論的“靶心”,哪怕許多人都是無辜的。指向他們的,往往是抽象批判的矛頭,而不是體恤與包容。
當師道尊嚴變成“易碎花瓶”,教師們的背影,難免染上幾分蒼涼;他們承載的教育期許,也太過沉重。他們像是社會的“精神燈塔”,照亮了很多人,卻也不起眼。當他們負重前行,又有多少人會想到,他們首先應該是“人”,然后才是“守望者”“指明燈”——完整的尊嚴,是擁抱責任的前提。
權利和擔當,是師道中不可割裂的兩面。在教師節的渡口,讓我們跳出“禮”念之爭和應景式的贊許,維護師道尊嚴,聆聽他們“沉沒的聲音”。(佘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