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陜西大荔縣人民政府網發布縣委書記等領導慰問貧困黨員新聞,稿件的一張配圖中,出現一盒“九五至尊”香煙擺在書記孫云峰前面,引起網民質疑。不久,該幅照片被刪除。據悉,此煙每條參考價在千元以上。相關官員回應稱,煙是村支書拿來的,里面只有兩三根。(6月28日《西安晚報》)
榮辱系于一瞬,當社會生活被網絡重塑,一言一行,都容易讓某些人遭遇“滑鐵盧”。某種意義上,網絡的勃興,讓民眾監督低成本化,“網絡反腐”的模式也逐漸生成。從“天價表”到“至尊煙”,孫云峰未必是周久耕的變體,但他們身后的灼熱目光,卻一以貫之。
在今天,公眾熱衷深挖“瑣碎的細節”,以傾瀉監督熱情,原因就在于:一方面,行政系統內部公務與私事界限曖昧;另一方面,人們對制度反腐信心缺乏,反倒對“人肉搜索”、“另類反腐”等原生態手法愈發迷戀。進而言之,當專設機構不足以替民監督,民眾就樂于親自上陣——現實中,確有不少敗德者動輒丑行敗露,碰巧撞到槍口上。
當“九五至尊”煙在網友熟稔的語境下重出江湖,人們自然會猜測,他是又一個撞槍口者,抑或是躺著中槍者?為此求解,途徑總是有限的,或者繼續“人肉”,直至刨出更多證據;或者反腐部門介入,按圖索驥,繼而查實不法或還人清白……只是,這種顯而易見的“后續善后”,伴隨著一望便知的困境:一個人,不會將太多劣跡殘存在網絡之上,制度反腐也多半無力回應每一次“引爆的瑣細”。
網絡反腐,總是停留于對表象的評判,天然存在技術維度的局限性,而無法在更廣闊的時空內延展。或許可以說,此類原始模式,本質無非“點燃引線、后果隨便”的路數——因其“實際收獲”不可控,故而索性走哪算哪。所以,回到“九五至尊”第二季,網友能做的,只是沿襲一貫的扒糞套路。在更多實證之前,猜測永遠是猜測,直到圍觀離場、煙消云散……
一段時間來,有鑒于在個案中體現出的效力,網絡反腐為人樂道。但倘若從統計學視角考量,其效率或也堪憂。手段的有限,訴諸輿論卻不必然引起職能者回應,無疑是回避不了的硬傷。“九五至尊”煙又蕩起漣漪,網友依舊炙熱的正義熱情,不過是對宏觀現狀的悲觀映射,其心可憫、其行可敬、其效可疑,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