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麗水素有“浙南林海”之稱,森林面積有2100多萬畝,約占浙江省四分之一。讓林農的“葉子變票子、青山變金山、資源變資本”,林權抵押貸款不失為一種有效渠道。麗水市云和縣緊水灘鎮外垟村村民廖永祥擁有20多畝山林,種植山油茶。他是村里3A級信用等級,因此獲得了浙江省農村信用社的豐收卡,憑這張卡通過林權抵押的形式,最高可以貸款5萬元。廖永祥說,林權抵押貸款利率最低是8厘多,最多可貸3年,抵押期間,山林的產出所得還是歸農戶,到期再將山林贖回。
5月17日,在中國人民銀行、浙江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關于在浙江省麗水市開展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中特別提到,“探索擴大以林權、大型機具等涉農物權為抵押的金融支農信貸產品”。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4月末,麗水市累計發放林權抵押貸款7.25萬筆,金額50.55億元,貸款余額26.62億元,居浙江省首位。
《通知》下發后,不少人對農村金融改革在麗水試點存疑,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地區,麗水市為何“獲此殊榮”?這和當地這些年先行先試展開金融創新密不可分。
早在2006年,麗水市就實現了森林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林地、林權可以依法有序進入市場;2007年,麗水市首筆林權抵押貸款在慶元縣發放;隨后,麗水市還出臺了《關于加快金融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同時全面推廣“林權IC卡”,迅速推出頗具地方特色的林權抵押貸款,金融創新一再加速。
因地制宜是麗水金融改革試點的亮點所在。金融服務農村,首要難點就是缺少有效抵押物,農戶信息不對稱,銀行貸前審核成本高。其次是貸款戶均金額少,農戶分散在不同村鎮,地域集中度低,貸款風險難把控。第三是金融空白區域仍然大面積存在,金融知識“難下鄉”,農村信用體系不健全。如何探索出適合農村地區的,可持續、可復制的金融服務模式是難點也是重點。
可喜的是,這樣的實踐已有不少。在信用建設方面,山東省有農戶“數字信用”評價體系,實現了農戶信用檔案電子化;在抵押擔保機制創新方面,湖北省有“行業協會+聯保基金+銀行”的授信模式,當地糧油協會組織會員交納聯保基金,共同承擔聯保責任,形成風險共擔的聯合擔保體;在提高放貸效率方面,河北省有“公司+基地+農戶”的支農模式,并積極拓展了倉單抵押、棉包抵押貸款等多種產品。
但也要看到,在我國農村地區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方式單一的情況仍然大量存在,農村信貸市場的深度還要拓展,廣度仍要擴大。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如何因地制宜進一步創新農村金融服務和產品,推廣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亟須多方探索。
例如,《通知》中提到的包括探索開展信用農戶授信和銀行卡授信相結合的小額信貸產品,創新銀保合作信貸產品,探索發展涉農保險保單質押貸款、涉農貸款保證保險業務等在內的五項措施,是鼓勵麗水市金融機構突破傳統理念、靈活多樣地創新信貸模式和擴大貸款抵押擔保物的舉措,對各地金融機構服務“三農”也具有借鑒意義。
改善農村地區金融服務,就是要求金融機構主動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趨勢與新變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做好農村金融服務這篇大文章,努力為廣大農村居民提供更方便、更人性化的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