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央視春晚結束,語文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原新聞發言人王旭明總結了央視春晚的三處教育敗筆。2011年,王旭明又和春晚“過不去”,相繼發博文炮轟春晚:虛偽無聊加貴族式的晚會給教師和學生們烙下的印跡就是,課堂上說真理一千遍,敵不過年三十一個濫春晚!(《揚子晚報》2月16日)
記得高中時代,筆者的一位數學老師就說過類似的話:“為什么流行歌曲大家聽一遍就能記住,課堂上的數學公式老師講一千遍你們就是記不住?”其實,這也是令很多教師都感到頭疼的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討論與思考。
幾年前《百家講壇》流行的時候,有學生向教師反映,為何不能將大學課堂變成百家講壇,像易中天、于丹那樣講課,不僅傳達知識又不失風趣幽默?作為《百家講壇》2007年度主講人,王立群曾說過:“在講壇的大課堂我主要是做文化普及,在學校里的小課堂我主要做的是培養高級的專門人才。我的學生有碩士、博士、博士后,而在講壇上我要照顧從小學一直到兩院院士這種跨度非常大的文化差異,還要照顧從八九歲的孩子到80多歲的老人,年齡跨度很大,這些不同,要求我講得要更通俗一點。”
其實,王立群的這番話就點明了學校課堂與電視講堂的區別。學校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的場所,知識具有系統性和邏輯性,甚至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課堂注重培養人的邏輯思考和創新能力。而電視則不同,其一般的表達方式就是娛樂,需要考慮受眾,考慮收視率,節目的背后都有一群電視工作者在策劃,內容過于高深,則會影響其傳播效果和廣度,不得不注重通俗性,側重常識的普及。
說到春晚,因為其受眾達到十幾億,甚至波及全球,而且被默認為一種國家慶祝春節的民俗形式,所以便會引起各行各業人們的關注和評論。但是,大眾的職業背景不同,其思考和評論的角度也不同,甚至都會帶有個人的審美情趣和傾向。王旭明在其博客里寫道,“近四個多小時的直播,如同上了一堂揮之不去的膚淺無聊課。”作為教育工作者,他是在拿春晚和教學課堂作比較。盡管春晚能夠傳達一定的教育意義,但其載體依然是電視,脫離不了電視的本質,與教學課堂在本質上存在差異,對這臺以娛樂、過年、通俗為主旨的晚會過分要求其教育意義,其實是走入了另外一個極端。
王旭明在博客里說“春晚對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們的負面影響實在太大了”。其實,較之于春晚,電視、網絡時代泛濫的種種“很黃很暴力”的東西對兒童世界觀、價值觀能夠產生的影響更具殺傷力,成人世界里的一些思想意識、文化觀念、行為舉止,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傳導到孩子們的世界里,我們已很難為孩子設置一個真空,這才是真正需要我們與之作持久斗爭的對象。(若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