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不彰,加上轉型期社會矛盾多發,不僅百姓權利受損,企業沒有安全感,連官員也認為自己很弱勢。
最近《半月談》援引一項問卷調查披露,高達45.1%黨政干部受訪者自認為“弱勢群體”,并從公務接待、日常工作任務、精神壓力、心理健康等方面剖析官員所面臨的壓力與困惑。
說官員是“弱勢群體”,許多人肯定笑了。有人一定還會說:如果官員是“弱勢群體”,老百姓又是什么群體?實際上,這是一個相對而論、真實存在的問題。我在農村基層呆過,也接觸過城里的一些基層工作人員。所以我相信,很大一部分官員特別是基層官員都會有這種弱勢感和無力感。
在農村,鄉鎮和村干部可以說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什么任務、指標層層分解,到最后都是由基層來完成,搞得人仰馬翻、疲憊不堪。新農村建設、土地糾紛、外來人口管理、計劃生育,哪一項不是硬骨頭?城里差不多也是一樣。警察看起來挺“強勢”的吧?可他們的痛苦并不比人家少。比如一些地方的拆遷工作,大多情況下明明不是警察的職責,他們卻往往“沖鋒”在前。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官員難免感覺自己成了“弱勢群體”。
從現代型政府的角度來看,官員就該是“弱勢群體”,這一點也沒錯。這一群體為老百姓服務,是“人民公仆”,當然應該處于弱勢地位。但官員覺得自己弱勢,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工作上的麻煩,而是其他因素。例如,報道提到上級檢查和公務接待,就讓基層干部苦不堪言,以至于有些基層干部戲稱“酒量就是能量,酒風就是作風”。還有的地方喊出“接待就是硬道理”、“接待就是生產力”等口號。
這一切體現的是權力結構與安排的不平衡和不合理。“官大一級壓死人”。權力一級一級往下壓,最下層權力部門所承受壓力最大,官員日子自然不會好過。在這幅權力圖譜中,任何官員都是“對上負責”,烏紗帽系于上級手中。因此,非但正常的工作安排會給下面的官員帶來壓力,任何來自上級權力的指令或行為,都可能給下面的官員帶來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依法辦事可能就會變成依長官意志辦事,依法執法可能就會變成依長官意志執法。如公務接待,明知其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可大多數基層官員敢說一個“不”字嗎?再說拆違,警察充當拆遷先鋒,不就是一些地方上級一聲令下嗎?問題就在這里,如果權力不受約束或者具有很大隨意性,不但可能傷害到老百姓,還可能對下面的官員形成壓力。
這也就是說,部分官員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根本原因就在于法治不彰。法治可謂無處而不在:如果各級部門和單位遵守政府信息公開規定,依法向社會公布財政預算和詳細開支,以各種名義吃喝的現象肯定就會少很多——下面的官員也犯不著為接待上級而疲于奔命;如果村級組織依法展開自治,便用不著這么天天圍著上級部門轉;如果公安部門嚴格依法執法,堅決擋住那些不合乎法律規定的要求和任務,類似暴力拆遷的現象也許會少很多。
法治不彰,加上轉型期社會矛盾多發,不僅百姓權利受損,企業沒有安全感,連官員也會認為自己很弱勢。客觀而言,這是社會處于調整期,現代法治在發展和完善進程中所遭遇的一個困境。因此,唯有加快法治建設,進一步完善權力監督體系,才可能逐漸緩解目前這種社會狀況。(魏英杰 原題:法治不彰,難怪大家都自認“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