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稅務總局官方網站1月9日發布消息,2010年全國稅收收入完成77390億元(扣除出口退稅后為70062億元,不包括關稅、船舶噸稅、耕地占用稅和契稅),相比2009年增收14286萬億元,增幅約達22.64%。(1月10日《羊城晚報》)
稅收大幅增長意味著經濟快速發展,國庫更加充盈。但換個角度看,稅收增長過快除了經濟增長給力以外,也意味著納稅人經濟負擔的增加。給股市去泡沫,收印花稅;給房地產降溫,醞釀房產稅;為了保護環境,出臺車船稅……種種理由設立的稅種,似乎都充滿程序正義,但是,在物價不斷上漲的同時,新稅種不斷涌現,國家稅收收入持續攀升,創下歷史新高。與擴大內需的經濟政策背道而馳。“十二五”規劃提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居民收入尚未與經濟發展同步,就被不斷增加的稅收“割肉”,容易讓納稅人產生被剝奪感。
據美國知名雜志《福布斯》推出的2009年全球稅負痛苦指數排行榜介紹,中國內地緊隨法國之后,位居全球第二。這一榜單曾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雖然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都駁斥說,中國的宏觀稅負在國際上屬較低水平。專家也聲稱,我國宏觀稅負低于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但是,公眾對此并不買賬。民眾對當前稅負水平普遍不滿意。拿個人所得稅來說,盡管個稅已做過兩次調整,但是稅負與百姓收入水平還有較大差距。盡管最近有消息說,個稅改革方案已上報,方案將對整張稅率表作出調整。但是2000元的起征點可能不會改變。個稅起征點“長生不老”,以家庭為單位的綜合分類個稅體制一直呼之不出,讓人郁悶。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11月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5.1%,再次刷新年內紀錄,這也是自2008年7月上漲6.3%之后,中國28個月以來CPI創下的最高漲幅。除了民眾感受最深的食品漲價以外,自來水漲價、天然氣漲價、居民用電階梯式改革,成品油漲價……漲價風潮此起彼伏,掣肘了民眾生活質量提高。民眾對物價越來越敏感,心理承受能力也越來越脆弱,在國家稅收大幅增長,開設新稅種的情況下,出臺一些減稅政策,特別是給中小企業減負,提高個稅起征點還富于民,值得考慮。
在個稅制度成熟的國家,個稅起征點已經與CPI漲幅等經濟指標掛鉤,實現指數化、動態化調整。比如,德國的個稅起征點每年微調一次,以保障公眾收入不受影響;美國歷史上曾多次全民退稅。在新加坡,政府從財政盈余中拿出資金,直接向國民派發,讓國民分享國家財富增長的成果。
稅收的功能就是調節社會成員收入二次分配,稅收政策具有天然的公平特質。如果有關部門在加強稅收征管,做征稅加法的同時,順應民意,出臺一些減稅措施,幫助中小企業漲工資,提高個稅起征點,將稅收加減法同步進行,將更受民眾歡迎。(葉祝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