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為了“突擊”完成節能減排“任務”,不惜采取“拉閘停電”的措施,不僅對工廠停電,還對居民區實施大面積長時間停電,從而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這種 “為完成目標不惜采取一切手段,不惜付出任何代價”的做法,表面上看起來 “雷厲風行、很有魄力”,但實際上卻是簡單粗暴、消極應付的“懶政怠政”,其做法與節能減排的精神要求背道而馳,其后果也與節能減排的工作目標南轅北轍。
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傳統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已經給生態環境造成越來越大的負荷,甚至危及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而受到資源、環境和人口等諸多因素的制約,這種經濟模式自身的增長也是不可持續的。“節能減排”正是在面對這種嚴峻形勢之下提出來的,其目標是促使各級政府和企業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依靠要素投入推動發展的老路,轉變到依靠技術和管理創新推動發展的新路上來。以此目標作為對照,可以看出,通過“拉閘停電”實現“減排”,實際上是避重就輕、偷梁換柱,甚至是“陽奉陰違”之舉,因為此舉雖表面上節了能、減了排,實際上既沒有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也沒有促成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從后果看,此舉更是“按下葫蘆浮起瓢”,沒能使問題得到真正的解決。“拉閘停電”無助于轉方式、調結構,卻會導致一系列負面后果:地方經濟發展受阻,群眾生活質量惡化,政府形象受到損害,真正的“節能減排”工作也被“抹黑”,其“成果”也是暫時的、表面的:一旦停止“拉閘停電”,總耗能和單位耗能就會馬上“反彈”;一些企業和群眾通過柴油機發電等方式實現“自我供電”,使能耗和排放“明降實升”……
既然“有百害而無一利”,一些地方為什么還熱衷于“拉閘停電”?說穿了,就是“保位思想”和“懶政思想”在作怪。一些官員真正關心的,并不是怎樣將能耗切切實實降下去,而是想方設法鉆政策空子,規避“問責”和“一票否決”,先保住頭上的“烏紗帽”再說。此外,“轉方式調結構”具有很大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不但要求政府和企業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還要承擔一定的“風險”。與之相比,“拉閘停電”顯然是輕而易舉、立竿見影的“終南捷徑”,那些信奉“見招拆招、見子打子”的個別官員,“權衡利弊”之后,自然不愿意面對實質問題,不愿意啃“硬骨頭”,轉而選擇畏難而退,采取應付敷衍之策。
能否實現“節能減排”,事關我們能否成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優化,事關我國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以及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條件。在這場“攻堅戰”和“持久戰”中,要特別注意反對那些避重就輕、“突擊作秀”的苗頭和現象,反對偷梁換柱、敷衍應付的思想和作風。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光是對“節能減排”不達標的要給予問責,對于通過“拉閘停電”之類手段實現“目標”的,同樣要問責!(封壽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