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臺灣網
2017年08月23日 09:29:00A
點擊收聽《臺灣一周侃》→
各位好,歡迎收聽全新一期的《臺灣一周侃》,我是小小。
空心蔡屢降農藥標準
想必大家都知道,咱們臺灣現在這個正在當家的蔡英文女士,因為只會打嘴炮,從不干實事,在上臺之前就被臺灣人民冠以“空心蔡”的“榮譽稱號”。蔡英文似乎對這個稱號還挺滿意,既然已經變成蔬菜了,當然要關心關心農藥問題。這不,本周島內媒體就曝光,繼3月份,臺灣食品藥品管理部門放寬351項蔬菜水果的農藥殘留容許量,4月份蔡當局“再接再厲”,又擬開放木瓜、鳳梨、芒果、荔枝、龍眼等8種水果的殺蟲劑殘留量。放寬到什么程度呢?超過歐盟標準一千倍!
熟悉島內情況的聽眾朋友們可能還記得,當初民進黨還在野的時候,但凡牽涉到食品安全問題,張口閉口都是歐盟標準、美日標準,可以說哪里的標準最嚴苛,民進黨就比照哪里。可如今成功上位之后的民進黨,在權力暴漲,一手遮天之時,好像自身的免疫力也提升了幾百倍,吃點農藥、殺蟲劑根本是毛毛雨、灑灑水。難道是因為有了權力,可以包治百病?國民黨發言人李明賢對于民進黨的這種戲劇化“反轉”給出了四點分析,聽起來很有道理:第一,官員的良心被狗啃了!第二,官員腦袋被雷劈到!第三,臺灣人的消化與排毒能力比較強!第四,農藥商的游說能力很強大,利益太龐大。
李明賢說,現在不去預測到底是哪一種理由,才會導致蔡當局開放農藥殘留比歐盟超過一千倍,但至少包括木瓜、鳳梨、紅毛丹、百香果、芒果、荔枝、龍眼等8項島內民眾經常食用的水果,誰還敢常買或給小孩吃?民眾都不會反彈嗎?還是蔡英文自己先帶頭吃?依照這個邏輯,臺灣人吃瘋牛病美牛、瘦肉精美豬或日本核災食品,是不是剛剛好?
當然,對于這些質問,空心蔡當局還是延續以往的做法——充耳不聞。大家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按說空心蔡雖然“空心”,但也不是傻子,這種明顯坑害臺灣民眾身體健康的事為什么還要做呢?即使不從良心角度考慮,至少也要顧及一下民調吧。關于這個疑問,臺灣民意代表張麗善說出了真相。這個“喪盡天良”的調整其實早有預謀,蔡當局之前接獲過來自美國商會指令,美國人說,臺灣和美國的標準不同步,“嚴重影響登記時程,有待改善”。挖空心思想抱上美國這條大腿的蔡當局立馬書面承諾改善。
張麗善說,馬英九時期均不同意美方放寬農藥殘留標準的要求,為何蔡英文當局執政后馬上棄守?而且蔡英文當局采用單軌、一次性的會議召集農藥技術及食品衛生專家一路開綠燈快速審查通過,根本就是決意放棄農藥把關,才會便宜行事,用“偷吃步”暗渡陳倉,“在野時適時反對、執政時美國都對”。
民以食為天,臺灣有句古諺,吃飯皇帝大。自從蔡當局上臺以來,開放瘦肉精美豬、日本核災食品進口等風波就未曾間斷,卻也不見民進黨當局否認或是駁斥。正如民代呂玉玲所說,臺灣食品安全的問題層出不窮,三天兩頭就爆出一件,搞得什么都不能吃;但想不到蔡英文當局解決的方式卻是這樣子,把農藥殘留的標準放寬達20倍,“現在已經缺水了,菜還要多洗幾次、洗久一點,”難道洗一洗就完全不會有農藥殘留了?最該被拿去洗的應該是“空心菜”!
沖之鳥丟份兒又“失身”
說完了空心蔡對島內民眾的“臭不要臉”,咱們再來說說空心蔡對日本的“丟人現眼”。4月9日臺當局漁業部門與日本有關方面舉行“漁業小組會議”。以往也舉行過類似的會議,蔡當局因為沒有提及備受漁民關注的沖之鳥捕魚問題被老百姓罵得狗血噴頭。這次蔡當局學了個乖,主動要求日本有關方面承認臺灣漁船在沖之鳥周邊漁權,結果被日本方面明確拒絕。沒面子就算了,漁民該有的權益也沒有得到保障,想想都窩囊!
有關沖之鳥的爭議,追到根兒上,其實是源自于日本以暗度陳倉手法的無恥擴張。但沖之鳥海域也是臺灣漁民重要的作業海域。根據琉球區漁會粗略估計,臺灣每年約有兩百艘漁船前往作業,至少創造20億元新臺幣產值。也因此,馬當局時期對日本據理力爭,強調沖之鳥是“礁”不是“島”。去年4月25日日本公務船在該海域扣押臺灣漁船,馬當局更緊急召開安全會議,并譴責日方“違法擴權”。但蔡當局執政后,在“親美日反中”的思維下,對沖之鳥爭議的態度轉趨曖昧,終于在此次漁業會議中看到日本的臉色。
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唐德明痛批,漁民權益被犧牲,但翻遍所有報紙,不論是蔡英文辦公室、臺當局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所謂的“駐日代表”謝長廷,都沒對任何漁民表示歉意的相關說法,好像漁民權益只是無足輕重的一件小事而已。唐德明表示,民進黨當局上臺后,一再強調“與日本關系友好”,但用人民權益換來的,都只是看得到吃不到的所謂“政治好處”,“對所有臺灣人民來說,蔡當局對日本的諂媚,都像是熱臉貼冷屁股而已。”
這讓小小想到了今年1月份,臺當局漁業主管部門要求臺灣漁船避開日本公務船事件中,羅智強的那句批評,“民進黨在野時,天天把臺灣尊嚴放在嘴巴上,上臺后,卻把臺灣尊嚴輸得干干凈凈!”臺灣民眾如果想靠蔡英文在日本人面前爭一口氣,恐怕只能“在夢里”了!
以上就是本期《臺灣一周侃》的全部內容,感謝收聽,再見!(本音頻及文章系中國臺灣網網友小小投稿,不代表本網觀點)
責任編輯:吳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