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8年09月19日 13:09:00A
內鏡被稱為“醫生的眼和手的延伸”。過去,它只是一項檢查診斷工具,一旦發現早期癌癥,患者往往需要開膛破肚,進行大手術。如今,包括早癌在內的很多病變,都已能通過內鏡進行微創治療。
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周平紅手中,內鏡不僅是檢查工具,更是一把不可或缺的手術刀。多年來,在對內鏡技術“工匠”式的追求和創新中,他用內鏡實現了諸多“不可能”,造福患者。
用內鏡打破吉尼斯紀錄
十多年前,內鏡微創手術在中國近乎空白。
2006年,周平紅在日本觀看了十幾場內鏡手術,并開始探索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希望用來治療早期癌癥等疾病。
周平紅曾是一名外科醫生。在他看來,很多病沒有必要進行大手術,損傷太大,“能通過微創解決,盡量微創解決”。
為了練習,他去肉聯廠買了十幾個豬胃。找不到手術器材,他就自己動手做了一把內鏡針刀。3個月后,他做了中國第一例ESD手術。
2010年,周平紅團隊改良了日本技術,在國內率先開展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POEM)根治賁門失弛緩癥。不用開膛破肚,2至3天后病人即可獲得康復。
POEM手術曾是日本醫生的“領地”。周平紅見過一些有聲望的日本醫生做普通的POEM手術,大約需要1個小時。而他卻只需要半個小時,在他左手握內鏡旋鈕的地方也因練習留下了一個老繭。
周平紅治療過的賁門失弛緩癥病人最大的98歲,最小的只有11個月,切除過最重的腫瘤124克、最長的腫瘤20厘米,創造了4個該領域的吉尼斯紀錄,用纖細的鏡刀劃開了一個個“禁區”。
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也成為國內開展POEM和ESD治療等內鏡技術時間最早,治療病例數最多,能同時對早期食管癌、胃癌和大腸癌進行治療的醫療機構。世界最具難度的POEM和ESD手術相當一部分都是在這里完成。
醫生要有“匠人精神”
如今,用內鏡進行微創手術已經流行于國內外。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這一技術在國內的發展并非“水到渠成”。
2007年,在中日ESD高峰論壇上,當時還“默默無聞”的周平紅提出在國內推廣ESD術式。
這個提議遭到了在場一些醫生的質疑。“外科醫生怕你搶飯碗,說萬一剝離不干凈復發怎么辦;內科醫生又不敢做,萬一穿孔怎么辦。”
周平紅說自己是“不怕穿,穿不怕”。當時,他找出一套解決穿孔的方法,用夾子和尼龍繩縫合傷口。
經過周平紅和他的同事多年的探索與奮斗,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已享譽全國,各地的醫生都來這里進修學習。周平紅也在全國各地開設“特需門診”,做過數千例POEM手術。
平時,他一上午經常要看80多個病人。有病人回憶:“周醫生臨走時會跟我說,再有問題就直接來找他,千萬不要花錢買‘黃牛號’。”
曾因為一個失敗的POEM手術,周平紅5年都念念不忘,直到在青島找到了這個病人,最終為她解除了痛苦。
“病人是我們的老師,醫生能取得的東西都來自于病人。中國人口多,病例數多,我們才能積累一些經驗。”周平紅說。
被人稱為“大國工匠”的周平紅覺得醫生要是“匠人”,但又不止于此。他依然保持好奇心,嘗試將3D技術運用到內鏡治療當中;依舊勤于業務,同事都知道每天下午仍是他的手術時間。
何以如此堅持?周平紅說:“不可能停下來,如今越是難的手術,越會轉診到我這里,創新性的東西,都是從這里來的。”
“鑿”開世界的大門
如今,周平紅團隊用內鏡治療“鑿”開了世界的大門,奠定了中國在消化內鏡領域的領先地位。
2012年以前,從未有中國醫生進入過內鏡世界杯決賽。周平紅成為了這項比賽的中國醫生第一人。
當年2月,第14屆國際消化內鏡大會在德國舉辦。多國醫生在5個手術室里先后進行了7臺手術。畫面實時轉播至大會會場,1700余位醫療界代表現場觀看。
周平紅5分鐘內即完成一段12厘米的食管黏膜下隧道建立,創面清晰,過程干脆利落。會場內爆發出一陣陣掌聲。
“以前我們并不知道他,但后來我們意識到,他是世界級的專家。”在看過周平紅的內鏡手術演示后,一位德國內鏡專家如此評價。
2015年,周平紅從內鏡世界杯的“選手”轉型為“裁判”,為全球范圍內的后來者提供經驗指導。
“從選手到裁判,意味著我們在這個領域擁有一定話語權。但醫學技術日新月異,必須不斷精進與創新。”周平紅堅定地說。
近年來,周平紅受到多國醫院的邀請,足跡遍布30多個國家、地區進行大會演講和手術演示。世界各地的“洋病人”和“洋學生”慕名到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學習和就診。僅去年內鏡中心診療量就達11.7萬人次,居全球同行之首。
有個中國進修醫生曾跑到日本去進修POEM手術。結果,他的日本教授問他:“你為什么來日本,你們中國不是有‘Dr. Zhou’嗎?”
周平紅說,現在自己最大的任務就是“推年輕人”。他參加國內國際的大型會議,年輕醫生一帶就是三四人,最多的時候帶過七人。他一直鼓勵年輕醫生,一定要多與各國專家接觸,擴大自己的朋友圈,打出自己的品牌。
“中國醫生自己要爭氣,就必須有點拿得出手的絕活,才能真正征服大家。”周平紅說。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