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臺灣網
2018年07月17日 10:27:00A
7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一行,就兩岸關系當前形勢與趨勢發表重要講話。總書記講話既道出了大道人心、趨勢方向,又展示了所有中國人的決心信心、能力舉措,沉重打擊了“臺獨”分裂的囂張氣焰,鼓舞了所有中國人的信心士氣,讓兩岸關系撥云見日,兩岸攜手共圓中國夢勢不可擋。
一、總書記站在歷史前進的正確方向之上,揭示了國家統一必然趨勢,明確了當前兩岸關系首要任務
此次是中共十九大以來,總書記接待的首位最重要的臺灣客人。此刻所發表對臺工作重要講話,是全面貫徹十九大精神中涉臺內容的又一重大舉措,更是對當前對臺工作的重要部署。
首先,總書記講話重申了國家復歸統一的歷史必然。總書記所指“大道之行、人心所向,勢不可擋”,說的就是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大道和民心,這是兩岸關系必然的歷史潮流和前進方向。因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大道不可逆、人心不可違、趨勢不可擋。雖然當前“臺獨”分裂勢力利用民進黨重新執政之機,在島內外興風作浪,幻想兩岸關系重新回到動蕩不安的老路,但這樣做的結果,只是讓臺灣越來越窮、越來越亂,且深陷窮與亂的惡性循環。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甄別、多行不義必自斃。海內外中國人尤其是臺灣同胞已對當前形勢看得非常清楚,“臺獨”只能讓臺灣走向深淵,因而紛紛發出“民進黨不倒,臺灣不會好”的怒吼。然而,面對趨勢與民心,“臺獨”不但不知收斂,反而越來越焦躁瘋狂。所謂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臺獨”正在自挖墳墓,自取滅亡。因此,面對當前形勢,我們更應如總書記所言“不畏浮云遮望眼”,要登高望遠,看清主流、把握大勢。
其次,總書記講話明確了當前兩岸關系的首要任務。當然,任何反動勢力都不會自甘滅亡,總喜歡垂死掙扎。當前,“臺獨”分裂勢力所作所為就是如此。正因此,兩岸同胞更應如總書記所言要“共同推動兩岸關系克難前行”,決不容許任何“臺獨”圖謀得逞,并認真做到總書記所要求的四個“堅定不移”:堅定不移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堅定不移擴大深化兩岸交流合作;堅定不移為兩岸同胞謀福祉;堅定不移團結兩岸同胞共同致力民族復興。唯如此,兩岸同胞才能以實際行動展現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圖謀和行徑正義的力量和聲音;才能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增進理解認同,實現心靈契合;才能實現“兩岸一家親”,將“同等待遇”逐一落到實處;才能兩岸同胞共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總書記講話充分體現了其對兩岸關系現狀與發展規律的精準把握,而做到這一點的根本原因是對辯證唯物主義思維的靈活運用
近年來,島內政局瞬息萬變,連帶兩岸關系輾轉復雜,這難免讓部分人花亂情迷。值此關鍵時刻,總書記指明兩岸關系的前進方向與必然規律,更堅定大家戰勝“臺獨”分裂勢力的信心和決心。
概括而言,總書記講話所提“四個堅定不移”就是,反“獨”促統、交流合作、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其邏輯是一手抓反“獨”促統,一手抓交流合作,根本宗旨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就要做到既要堅持反“獨”促統立場,又要避免臺灣同胞跟著“臺獨”遭殃。這也是新時代對臺工作思想的核心。具體到對臺工作實踐,就是要破解“臺獨”分裂勢力妄圖綁架整個臺灣,將臺灣同胞引向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立,避免“臺獨”分裂勢力轉移兩岸關系的矛盾焦點。當前兩岸關系的主要矛盾是,兩岸交流現狀與兩岸同胞對進一步推進兩岸交流融合、增進兩岸同胞福祉的期待不相適應的矛盾。兩岸同胞對兩岸關系的共同期待是要和平、要發展,最終目標是國家統一、民族復興。但“臺獨”分裂勢力一直幻想改變這一現狀,讓兩岸關系主要矛盾轉化為統“獨”矛盾,從而綁架廣大臺灣同胞,激化兩岸對立。當然,這只是“臺獨”的一廂情愿。總書記講話讓我們眼光更亮,目標更明。
當然,總書記之所以能精準把握兩岸關系規律,清楚指明兩岸關系前進方向,與其在對臺工作實踐中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方法密不可分。因為總書記講話首先是建立在實事求是基礎之上。總書記對臺講話的每句話每個字,都是建立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是精準把握當前臺海形勢與前進趨勢的必然,是精準把握兩岸民心意愿的必然。同時,總書記所提解決問題方法路徑即“四個堅定不移”,更帶有鮮明的時代性。落實同胞待遇、促進兩岸同胞福祉,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都是兩岸同胞的最新期待,這也充分體現新時代對臺工作思想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時代特點。總書記講話蘊含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等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充分調查必然能得出正確方法,正確方法必然引領正確方向。總書記在“習連會”上的最新講話讓大家撥云見日,兩岸關系前景光明。因此,只有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切實履行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及由此形成的習近平新時代對臺工作思想,就一定能對“臺獨”分裂勢力形成巨大震懾與沉重打擊,就一定能增添所有中國人戰勝“臺獨”等各類敵對勢力干擾的能力,進而讓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的這一天早日到來。(作者:黨朝勝,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