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臺灣網
2018年07月11日 08:32:00A
農歷春節過后,國臺辦送出三十一條惠及臺灣同胞的政策,其中有19條涉及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的同等待遇問題,為臺灣青年在大陸打拼、施展拳腳提供了平臺。臺灣籍全國人大代表蔡培輝表示,當前臺灣地區薪資較低,就業機會減少等因素,使臺灣青年到大陸尋夢的機會越來越多。另一名臺灣籍全國人大代表符之冠說,31條惠臺政策深得人心,臺灣青年到大陸發展的趨勢將越來越明顯,熱情也將愈發高漲。
兩岸青年是推動兩岸關系發展、實現民族振興的重要力量。大陸強調從“兩岸一家親”出發來化解心結、克服困難,而且“心靈契合”比“形式統一”更為重要。至于如何達成?就仰賴于兩岸青年的智慧了,但交流是第一步,有質量的交流是關鍵一步,可持續的有質量的交流則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中國進入新時代,兩岸關系面臨新局勢之際,探討兩岸青年的交流模式有其必要性。從橫向的角度看,青年和基層民眾是兩岸交流的重要力量,如果說基層民眾代表了廣泛的民意,青年就代表了民意的走向,而且很難被替代,甚至是無可替代。從縱向的角度看,青年總要成長為壯年,他日也將對兩岸關系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吸引臺灣青年多到大陸、了解祖國大陸發展,參與體驗式交流,同時為大陸青年在快節奏生活中提供一個解臺灣青年的平臺,就是惠臺三十一條對兩岸青年往來的重大意義。尤為重要的是,還要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兩岸青年的友誼、架構共同的價值觀,致力于偉大復興的偉大事業。
據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張萌老師的調查,兩岸青年種子工作坊是“大陸第一個民間自辦的兩岸青年交流活動”,不斷豐富的審議式民主之探討成為此間特色。在大陸范圍內,以“立法院”議事程序、陸美臺三角關系、兩岸博弈為模擬對象的研討仍然不多,至少在筆者認知范圍內是沒有第二家的。通過不同的角色扮演,根據給定、半給定甚至是隨機模擬的情景推演局勢,這對兩岸學員來說尤是更新的嘗試。南京市民國舊跡不少、鄉村建設成績斐然,通過城市與農村的探索,也為兩岸學員對于以南京為麻雀來了解大陸提供了良佳的范例。畢竟,兩岸關系不僅有政治味,也不能只有政治味。
島內歷史上形成的“反共宣傳”、今日泛綠媒體的偏差報道,以及海峽橫隔的現實,往往是臺灣青年不了解大陸的重要原因。大陸人對臺灣有美好的印象,既根植于同胞親情,也來自于幼時課本對寶島的美好描述,但也有對于臺灣社會制度、生活方式的陌生感!懊鎸γ鏈贤,心與心交流”,能不斷增進理解、拉近心理距離,這是網絡討論、電話通訊都不能達成的。兩岸青年的思想看似有差距,但處于人生中觀點最容易變革的時期,一位臺灣老記者告訴筆者,“成天互噴,只會越來越遠”,“見面交流,會有更接近事實的認識”。
三十一條的意義即在于,提供了更多臺灣青年到大陸走走看看的機會,同樣也熱忱歡迎他們加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過程中來,共享中華民族百年來最偉大的榮耀。這雖然是一個宏大的史詩,但也需要一個個青年扎根的故事來鋪就,而前提條件就是臺灣青年有機會了解大陸、兩岸青年加深彼此認知。還記得去年赴臺時一位前輩說的話讓我記憶深刻,“兩岸最重要的,是真誠和解”,“真誠和解”四個字何其精妙的描繪出兩岸的現實所在!
臺灣發展相對滯后,執政者也喪失了共圖中華民族偉業的雄心,好在大陸蓬勃發展,理所應當地承擔起促進統一、實現復興的歷史重任。通過首先對包括青年在內的臺灣民眾提供同等待遇,展現出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道路自信,而后倒逼臺灣當局更大范圍對大陸開放、至少是減少不合理的限制措施。將三十一條與臺灣當局種種限制兩岸青年往來、大陸青年在臺發展的政策相比,誰真正關心兩岸青年顯而易見,三十一條也將繼續展現蓬勃生機。(作者:李東海,四川省臺灣研究中心,江蘇省臺灣問題研究中心兼職助理研究員)
(本文系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