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臺灣網
2018年03月16日 17:06:00A
全國人大臺灣省代表團代表陳云英,籍貫臺灣臺北,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全國臺聯副會長,臺灣同學會會長。(中國臺灣網 何建峰 攝)
“女兒小學的時候寫過一篇作文,我到現在都很感動。作文中說,她在美國有一個好同學,是一個墨西哥女孩。在臨走時告別,墨西哥女孩說她很羨慕我女兒,因為‘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國,你們的祖國充滿希望,有很多機會可以等著你’。這篇作文一直在打動我,也讓我相信,我的選擇沒有錯。”——全國人大臺灣省代表團代表陳云英
記者:何建峰
世界銀行前副行長林毅夫妻子、臺灣籍、中國特殊教育第一人,這些“自帶流量”的標簽,讓她多年來一直是媒體的“寵兒”,大陸很多人對她并不陌生。但令人感動的是,在三十多年前,在美國、臺灣與祖國大陸物質條件上還有著巨大反差的背景下,她選擇“回來”的初衷很簡單,因為“這里需要我,我能夠讓這里變得更好一些”!
過去的三十多年,見證了我們國家在改革開放中的發展、變化和進步,她深感作為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連續四屆擔任全國人大臺灣省代表團代表,她認真履職,關心海峽兩岸,心系臺灣鄉親,尤其為了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的臺灣同胞奔走發聲。她說:“當他們從臺灣來到大陸,就已經用腳投出了對祖國、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票,將自己的身家前程放在了大陸。”
對于未來,她說:“我們中國人,吃好飯、住好房,將不是一個難題,最后都會實現。但要藏智于民,我們的同胞都要有知識和智慧,這將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她,就是全國人大臺灣省代表團代表陳云英女士。
選擇“回來”:我要讓我的國家變得更好一些
陳云英的丈夫林毅夫,上個世紀70年代末從金門島“泅海而歸”的故事,中國大陸很多人都所有聽聞,至于當年是否“抱著兩個籃球”游到廈門,現在看來已不重要。在被臺軍方通報林毅夫死訊后,陳云英卻堅信他還活著。
在歷經一些磨難之后,1983年,陳云英如愿在美國見到了“活著的”林毅夫。此后,中國文學專業出身的她,通過TOFEL考試,赴美國留學,相繼取得教育學碩士、博士學位。1987年,陳云英回到祖國大陸。
她坦言,從臺灣到美國,再從美國到祖國大陸,物質上的反差感是有的,但完全沒有抵觸,很自然地就適應了。
在陳云英人生的前30年里,她接受的是國民黨教育體系下的“愛國主義”,雖然目的是要為“反攻大陸”儲備人才,但也因此受到了較為完整的中國歷史、地理教育。“我讀了很多中國歷史,從秦始皇一直讀下來,中國地理也全讀了。”陳云英說,“回到大陸,我很自然地認為這是我的國家,不是別人的。就像回到老祖母的家中,盡管她很貧窮,但我卻想要幫她收拾收拾,把窗戶擦擦,把桌椅整理整理,把破舊的東西補一補。不僅沒有抵觸,還覺得這個家需要我,我能夠讓她變得更好一些。”
回祖國大陸后還沒有被安排工作的大半年里,陳云英經常騎著自行車跑到教育部“報到”。“那時人心都很單純,我就自己去教育部殊特教育處,我要為國家工作!但一時也沒工作安排,就給他們義務做翻譯,中英文都做。國際司考察團來啦,我也陪著。我太閑了,一個星期去兩次。”
陳云英后來回憶,“我什么身份也沒有,就是一個找工作的留美博士,我去教育部時間長了,他們什么研討會也讓我去。我沒覺得自己是旁聽的,我還有什么說什么就發言呢!那真是快樂的日子!”
她對記者說,其實人如果有了精神上的追求,物質就不是唯一的追求了,也就不會覺得太苦。“如果永遠只在物質追求里活著,人的靈魂是要沉淪的。作為知識分子,我更看重的是,追求自己精神的升華,對自己人生夢想的實現。這比吃多少、用多少更重要。”
此后,陳云英在中國特殊教育領域里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她也因此被稱作“中國特殊教育第一人”。
歲月見證:做中國人,我感到自豪和驕傲!
改革開放走過第一個十年,1987年,陳云英從美國回到祖國大陸。后面三十年的改革歷程,陳云英有著清晰記憶。回首過去歲月,有一些事情讓她刻骨銘心,也讓她感知這個國家的發展進步。
——“那時候,電話還沒有普及。我們去親友家里拜訪,都是騎著自行車直接去,不會事先約定。”陳云英說,有時候不碰巧,到了主人家門口發現家中無人,只好寫一張類似“某月某日云英來訪,但家中無人。某月某日云英將再次登門,請務必在家”的字條貼在門上。待再次拜訪時,主人必定在家等候,并熱情招待。
——“那時候,沒有私家車,馬路上的車也不多。要坐出租車,只有友誼賓館才有。而且每次叫車都要付往返兩程的車資。后來擠公交車去教育部‘蹭班’當‘義工’,但總因為擠不上去而遲到。當我到了那邊,他們總會開玩笑說‘那個騎不上公交車的人又來拉’。”
——“那時候,住房條件不好,包括北大、清華的很多教授都擠住在筒子樓宿舍里。”陳云英回憶,當要去拜訪其中一家時,必須走過堆放著灶臺、家具、行李箱和各種雜物的狹長通道。如果趕巧碰上飯點,或許還能看到一些教授或教授夫人們滿頭大汗地烹調著各種食物。走進拜訪的主人家時,會發現里頭好幾層床,老人、小孩,都住在一個房間里。
——“那時候,大家收入都很低,單位在過年過節時會給我們發一些肉類食品。”陳云英記得,有一年春節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給每個人發了一只雞,但因為室內暖氣溫度高,大家都將這只雞掛在了窗戶外面。“從外面看,整個樓掛著一排排雞,那樣的景象,今天難以想象啊!”
參與了、見證了這些年的發展、變化和進步,陳云英如今在很多場合尤其是在國際上總在講“中國的重要性”。“我們中國是世界上目前唯一的、最大的共同市場,我們大陸31個省區市在體量上就相當于31個中等國家。與中國大陸結成貿易合作關系,可以期待的利益巨大。”
但最讓陳云英為這個國家感動的是,她越來越強有力地保護著國人生命財產安全。“國家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職責,就是要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如果國內時不時響起‘校園槍聲’、‘教堂槍聲’,國外又不能及時有效維護國民利益,那這個國家的政府將是不合格的。”陳云英說,我們國家國內穩定、秩序井然,老百姓安居樂業;而當我們的國民在國外因為天災人禍、戰爭擾亂受困時,國家又會派出飛機、軍艦去執行撤僑任務,“只要拿著中國護照,沒有一個不被保護到,每當我在電視機前看到此情此景都不免感動落淚。”
她認為,國家要讓自己的國民活得安全、富裕、尊嚴,我們的國家做到了。“我們會因此更加愛我們的國家,我更為自己做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和驕傲!”
心系臺灣:助力臺灣同胞融入祖國大陸
三十年前,陳云英到祖國大陸定居、工作和生活,三十年里,她為祖國大陸的發展、變化和進步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三十年里,作為臺灣的女兒,她始終牽掛家鄉父老。尤其在擔任全國人大臺灣省代表后,她屢屢在各種場合為臺灣同胞更好地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發聲,助力他們更好融入祖國大陸,融入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中來。
陳云英認為,過去幾十年來,大陸相對于臺灣、甚至相對于整個世界,都處于崛起的態勢,這一態勢并將延續下去。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在海峽兩岸剛剛開啟交流交往時,臺灣的國際貿易、出口型經濟做得比較好,早期臺商在大陸成長為“世界工廠”的過程中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但我們應該看到,大陸經歷40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未來不論在總量上還是在發展質量上都將往新的臺階爬升。這就為廣大臺灣同胞特別是臺灣有志青年施展才華、實現抱負提供了巨大舞臺。
“中國共產黨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相關政策措施)只要涉及臺灣同胞,都會體現出他們的愿望。”陳云英向記者表示,國臺辦、發改委會同29個部門公布實施《關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后,臺灣很多親友聯絡她了解情況,包括很多在大陸任教或與大陸高校有聯系的臺籍教師對此表示熱烈歡迎,普遍認為此次惠臺措施力度很大、范圍很廣,對未來臺灣同胞來大陸發展提供了極大便利和助力。
根據國務院臺辦公布的信息,2016年、2017年到大陸的臺灣同胞分別達到573萬人次、587萬人次,均創歷史新高。這反映出,在大陸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進步、在大陸繼續堅持既定的對臺大政方針的情況下,大陸對臺灣同胞的吸引力不斷增強。這或許也反映出了,臺灣同胞在當下嚴峻復雜的兩岸形勢下,在用他們的腳投出了對祖國大陸的“信任票”。陳云英說,在這些臺灣同胞尤其是臺灣青年踏上大陸土地的那一刻,“他們就已經用腳投了票,投出了對祖國美好前景和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票!”
陳云英告訴記者,其實絕大多數兩岸同胞的追去是一樣的,就是要實現安居樂業和人生價值。“他們都在追求安居樂業,而大陸這些年的發展給臺灣同胞提供了歷史性的最好的機遇,早五十年沒有,早三十年也沒有。大陸對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在島內相對缺少機遇的情況下,臺灣同胞可以來大陸(實現這個追求)。”
“除了安居樂業的物質追求外,人們還要實現人生價值!”陳云英說,“一個人的專業是什么,他就需要什么樣的平臺去施展才華。人都有事業理想,都有價值追求,越有理想越有才華的人,人生的使命感就越強烈,就越不甘心將自己一生埋沒掉。”
但如今臺灣每年都有近4萬名博士找不到工作。這么多高級人才連最基本的安居樂業的追求都不能實現,這讓陳云英感受頗深,“在歷史如此交會的時節,大陸開放高校發展政策,人才缺口如此之大,所有臺籍博士都愿意來大陸。你說他們是寧愿在臺灣的街頭賣雞排,還是來大陸的高校教書?所學所用是很重要的。有些評論認為,臺灣教師工資相對高于大陸,但你別忘了,很多教師在大陸的高校中度過一生,培養了很多人才,著作了很多作品,成就了一生的學術夢想。任何一個人才都有夢想啊!”
但根據公開統計數據,臺灣同胞中仍有三分之二沒有來過大陸,他們中很多人對大陸忐忑不安,甚至抱持誤解。或許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以友好的心態,歡迎他們來大陸求學、就業、創業、工作、生活。他們只要對自己的人生有所期望,都會在祖國大陸發展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都有機會在大陸建功立業。”
此次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陳云英帶來了兩個建議,一個是“落實青年發展規劃,鼓勵兩岸青年共建美好中國”,一個是“落實臺籍人才在大陸生活與工作同等待遇”。她說,作為全國人大臺灣省代表,“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兩岸和平統一進程中傾聽臺灣同胞的心聲,維護他們的權益。”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兩岸同胞順應歷史大勢、共擔民族大義,必將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陳云英說,“兩岸命運與共,在同一艘船上,我們國家強大了,兩岸同胞都會享有因此帶來的利益和榮耀。”
展望未來:讓每一個同胞擁有知識和智慧
回顧過去改革開放歷程,陳云英認為,當初之所以有“不管白貓黑貓,能捉老鼠就是好貓”的口號,是因為我們中國在經濟發展上實在太落后,“我們的花園里沒有太多能夠長成碩果的東西。為了大步推進,可以打破了再造,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生產什么。”
但現在不一樣了,中國已建成相當的規模體量,社會正在走向精致化發展方向,需要對整體結構進行提升。“花園里已經有很多參天大樹和美麗花草,不能說把它們都除掉再重新種。我們要做很多研究工作,要做完善的科學規劃,然后才能改造我們的花園,以符合人們的期待。”
陳云英跟記者說到,她最近關注到北京市西城區拆掉了一條街,原本人們以為政府要在此處蓋高樓,結果卻說要蓋一座街心公園。這讓她為之觸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較以往有所不同了,他們需要一個互動的、休閑的小公園,而不是一座大樓。”這也讓她為之感動,“如果蓋一座高樓,會有很多個億(GDP)。是要選擇多少個億的GDP,還是要選擇看到老百姓在公園里頭健身、跳舞、唱歌、聊天、散步?政府選擇了后者。”
談到對未來的期待,教育專業出身、長期投身于中國特殊教育的陳云英,希望能夠實現“藏智于民”的愿望。她說,在我們國家曾有過“藏富于國”、“藏富于民”的爭論,但不管如何,如今國家富裕起來了,老百姓的生活也達到了一定水準,未來還會提升,“我們中國人,吃好飯、住好房,最后都不會是一個難題,都會實現。”
“我想提出,我們要開始考慮藏智于民。要讓每一個初生的小孩得到最好的照顧,從一出生就有好的體質,很小就開始學習,享受父母對他的關愛,成長為一個堅強的人。他的這一生都在追求知識和智慧。”
陳云英在臺灣省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針對寬帶(一棟網絡流量)資費改革提到,寬帶費用高低,會影響到我們今天所提倡的所謂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組織是否可以快速發展或是否可以高質量發展。如果寬帶廉價可得,貧困人口就可以與我們一樣享受到網絡信息知識。而如果寬帶費用較高,他們就不能與我們一樣享受到今天的科技文明、教育知識,我們所享受到的新時代帶來的美好幸福人生,對他們來說可能就變得很困難。“降低資費后,我們現在所做的很多教育,都可以用影片、用互聯網絡的方式帶給我們所有的小學生、學前幼兒。希望像我們的基本醫療保險一樣,未來我們的網絡也能夠覆蓋到所有中國人,大家都可以用廉價可得的方式在網絡上獲取信息和知識。”
“讓每一個同胞,都擁有知識和智慧,這將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完)
責任編輯:張御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