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臺灣《旺報》和臺灣《工商時報》在頭條報道了31條措施。(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云”)
中國臺灣網3月15日訊 今年全國兩會前夕,國臺辦、國家發改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9個部門聯合出臺《關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31條措施)。這些措施的出臺立刻引發了臺灣媒體的高度關注和熱烈討論,指出這是大陸向臺灣同胞提供的“力度空前”的同等待遇政策,更認為這些措施將促進兩岸的融合發展。與此同時,島內民調也顯示臺灣有高達七成的民眾認同大陸的這次“大動作”。這個春天里,“31條”成為島內輿論關注的焦點。
大陸送給臺灣同胞的“開春大禮”
俗話說“沒過十五都是年”,國臺辦在元宵節佳節前夕的2月28日發布31條措施,消息一經公布,即被臺灣主流媒體形容為大陸送給臺灣民眾的“開春大禮”。
3月1日,措施公布的第二天,臺灣《中國時報》、臺灣《旺報》和臺灣《工商時報》即在頭版要聞區報道了31條措施,用大標題“等同國民待遇”“力空前”“破天荒”表達了對大陸出臺相關政策的積極態度。
臺灣熱門新聞網站“東森新聞云”在報道中稱,31條惠臺措施,給予臺商、臺生乃至臺胞“國民待遇”,涵蓋產業、稅收、用地、金融、就業、教育、文化、醫療、影視等多個領域,堪稱農歷春節之后,大陸送給臺灣民眾的“開春大禮”。
臺灣《旺報》更是專門開辟8個版面介紹31條措施,為大陸推出的31條措施點贊,并推出“落實‘惠臺31條’系列”評論報道,評論稱:31條措施是“和平統一號角的響起”。
臺灣《工商時報》稱31條惠臺措施的出臺,說明兩岸互動已進入最新階段,將促進兩岸在各領域加速融合。臺灣《導報》也在報道中說這些措施在島內產生感召效應,未來兩岸交往可以更緊密,兩岸民間可以更融合。
31條措施打動島內“天然獨”
大陸推出的31項措施的話題在島內逐步發酵,引起臺灣民眾極大的關注。據臺灣《中國時報》3月14日報道,臺灣《遠見》雜志民調顯示,無論是認同大陸友善、或是愿意前往大陸發展比例,所謂的“天然獨”年輕世代(18至29歲)都是最高,而且超過7成不相信臺當局有應變能力。
據報道,《遠見》研究調查,大陸推出31項措施后,從年齡層看,認為大陸“友善”占比,是從最高的所謂“天然獨”世代往下,年紀愈大百分比愈低。奇怪的是,10年前《遠見》研究調查顯示,年輕族群(18至29歲)認為大陸“不友善”高達50.8%,如今已降至39.8%。友善占比也從35.5%增加至40.8%,居所有年齡層之首。
調查分析近日臺灣民眾意向顯示,民進黨當局將面臨三大警訊。第一大警訊是,泛綠民眾中有48.1%不相信臺當局有因應能力,高于“有信心的泛綠民眾”。第二大警訊是,過去最支持民進黨的年輕族群(18至29歲),不僅認為大陸對臺灣的態度友善占比最高(40.8%);愿意去大陸發展占比也最高近6成(59.6%)。另外有66.7%的年輕人認為31項措施對穩定兩岸關系有幫助,但卻有71.3%對臺當局的應變能力感到沒有信心,還高過所有平均值(68.5%)。
第三大警訊是,全臺科學園區、工業區密度最高的桃竹苗地區,認為大陸對臺灣態度友善占比(40.4%)與愿意去大陸發展占比(50.3%)都是次高。而認為31項措施對穩定兩岸關系有幫助占比最高(61.4%),顯示此地區更為務實樂觀看待31項措施。
臺灣《中央網絡報》則在同一天發表透視集文章指出,對于臺灣的年輕族群來說,他們在臺灣薪水低,發展途徑窄,感到前途茫茫,看到這31條向他們招手的政策,向大陸發展之念便油然心動。
臺媒呼吁民進黨當局正視現實回心轉意
“這31條惠臺措施,堪稱農歷春節過后,大陸對臺政策的開春第一炮”臺灣《聯合報》如是評價31條措施。而這個“開春第一炮”顯然讓民進黨當局感到了極大的震撼。
臺灣方面陸委會前副主委張顯耀3月10日接受臺灣媒體采訪時指出,“惠臺31條”從幅度、內容、廣度、深度,都是有史以來最大。國臺辦的惠臺31條意義重大,對臺灣猶如“暮鼓晨鐘”。
3月12日,臺灣文化大學政治學系講座教授陳一新發表評論文章《蔡“政府”坐困愁城》,文章稱,31條措施內容清晰,而蔡英文當局表面上好像鎮定如恒,實則是苦無對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3月12日,臺灣深綠媒體報道了目前臺灣民進黨當局打算采取措施以因應大陸強大的向心力。其一是給即將流向大陸的臺灣人才加薪。可具體怎么加薪,錢從而哪兒來,這篇報道中卻沒有提及。報道還提到,臺灣當局打算采用“禁止”的方式阻止相關領域的人才到大陸發展。
對此,臺灣《經濟日報》發表評論說指出,大陸實力與日俱增,未來惠臺內容還會增加,因此臺灣的回應方式要順勢而非防堵。
臺灣《聯合報》的社論則指出,說穿了,31條惠臺措施的真正的目的是在爭取臺灣的人心。也因此,如果蔡當局還只想以威嚇重懲來約束兩岸的學術交流,其結果只會使自己走入死胡同,徹底失去人心。希望蔡英文比賴清德清醒一些,能看清這點。(中國臺灣網 田云鵬 張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