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博物館實習的臺灣中華科技大學大一學生劉立禾,為小伙伴介紹在《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文物。(中國臺灣網 郜利敏 攝)
中國臺灣網8月4日北京訊 (記者 郜利敏)“臺灣學子暑期文化實習月”日前在北京啟動。8月4日上午,參加本次實習活動的兩岸青年走進首都博物館,參觀《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并體驗扇面手繪,感受中華文化底蘊和魅力。
參觀考古成就展 解密歷史密碼
當日,恰逢《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正在舉辦中,展廳門口,木制的“美好中華”四個字分筆畫拆分懸掛頂端,寓意用心感受每一件古代文物背后蘊藏的美和智慧。展覽將夏商周到明清時期的代表文物按朝代漸次陳列,漫步其中的兩岸青年,仿若身處五千年中華文化歷史長河,破譯文物那斑駁的文明密碼,感受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
當看到古代演奏樂器“骨笛”時,就讀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的白竹君發出了驚艷之聲 ,她原以為這只是一個頭飾——簪子,沒想到竟是古人用骨頭制作成的笛子,“太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心靈手巧了”。
在首都博物館實習的臺灣中華科技大學大一學生劉立禾,自覺充當起導覽員,幫助小伙伴們取展覽宣傳冊子,輔助講解員,為小伙伴解疑釋惑。他說,首都博物館是解讀北京歷史、傳承中華文化、展示世界文明的重要文化場所。靦腆的他告訴記者,很高興有機會到這里實習,并說自己有點“小貪心”,想要在實習期間探究館內每一件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深入地了解中華文化的美好。
手繪扇面 品味古人之韻
蜿蜒的臺階、連綿的山脈、威武的烽火臺,一段長城畫面躍然扇面之上。白竹君看著自己用心繪制的扇面,說自己特別想去長城,很遺憾現在還沒有時間去,只能暫時先以畫寄托對長城的憧憬。
扇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傳統文化元素之一。在扇面上作畫題詞也是古今文人騷客的文化樂趣。觀展過后,兩岸青年開始跟著老師體驗扇面手繪,感受古人文化樂趣,探索中華文化之美。
大家五、六個人一組圍坐圓桌,在素凈薄紗的橢圓扇面上用心作畫,鉛筆描廓、彩筆繪圖,每個步驟都有條不紊進行著,一幅幅形態各異的圖案在同學們手中慢慢呈現于扇面上。有怒放紅梅、魚蝦戲荷花、荷花映日等充滿古樸韻味的圖案;有愛嗆人的“臭拽貓”、“皮卡丘”等可愛的卡通圖案;還有天壇、長城等歷史文物古跡的圖案。每柄扇面上的圖案都透露出了獨特的個人藝術氣息及美好愿景。
就讀臺灣中國科技大學的蔡昀芷,在扇面上認真描繪了天壇祈年殿的輪廓。常聽老師提到天壇祭祀以及回音壁等知識,祈年殿獨特的建筑外形和深厚中華文化底蘊深深吸引著蔡昀芷。所以,蔡昀芷到北京后最想去地方就是天壇,想親身去感受下那里的歷史氣息,與歷史古跡來一場“浪漫邂逅”。
2017年“臺灣學子暑期文化實習月”活動由中華文化聯誼會、北京市文化局共同主辦,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承辦,30名來自北京、臺灣兩地的高校青年在國家大劇院、首都博物館、首都圖書館、中山公園音樂堂、創業公社等5家北京市代表性文博機構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實習活動,同時北京實習生將帶領臺灣實習生體驗北京的文化與生活,使臺灣實習生在獲得工作經驗的同時,對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及大陸現代社會發展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完)
在首博的互動教室,兩岸青年正在體驗手繪扇面。(中國臺灣網 郜利敏 攝)
在首博的互動教室,兩岸青年正在體驗手繪扇面。圖為臺灣中華科技大學大一學生劉立禾。(中國臺灣網 郜利敏 攝)
就讀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的白竹君(左)在扇面上手繪長城,就讀臺灣中國科技大學的蔡昀芷(右)在扇面上手繪祈年殿。(中國臺灣網 郜利敏 攝)
在首博的互動教室,兩岸青年展示各自手繪扇面圖案。(中國臺灣網 郜利敏 攝)
[責任編輯:趙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