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國范圍內正在開展特色小鎮培育。省政府提出通過3-5年努力,分批培育創建100個左右產業特色鮮明、體制機制靈活、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多種功能疊加、宜業宜居宜游的特色小鎮。
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一部分,農業特色小鎮建設正如火如荼地發展。在農業特色小鎮建設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路徑在哪里?在24日市科協等單位承辦的2017年江蘇省海峽兩岸(蘇臺)農業特色小鎮科技交流研討會上,兩岸專家深入探討,碰撞思想火花。
盡量保持鄉村原汁原味
“特色小鎮生命在‘特’,包括產業特,不能有多種產業;風格特,空間和建筑設計不能千篇一律;面積特,總占地為3平方公里左右,其中核心區1平方公里左右;形態特,即需堅持產城人文融合,相關服務功能需高度集成。”上海交通大學創新設計中心主任周武忠教授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新鄉村主義,當天,他結合新鄉村主義,闡述了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觀點。
周武忠說,新鄉村主義的核心是“鄉村性”,即無論是農業生產、農村生活還是鄉村旅游,都應該盡量保持適合鄉村實際的、原汁原味的風貌。
“保持鄉村性的關鍵是小規模經營、本地人所有、社區參與、文化與環境可持續。”周武忠非常贊成這一觀點,認為這正是農業特色小鎮要做的事情,并從風土、風物、風俗、風景等四個方面舉例闡釋。“風土就是特有的地理環境,風物就是地方特有的特產,風俗就是地方民俗,風景就是可供欣賞的景象。”他說,特色小鎮的選址非常重要,南通最大的價值就是離上海近,“一定要保持、促進、提升與大城市的差異,文化差異、景觀差異越大,購買欲望愈強。”自然風景主要是鄉村所依附存在的周邊自然環境或人工改造環境。“千萬不能把鄉村建設的道路城市化。”
區中有區,區區相通
“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給農業發展帶來機會,必須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先做好農業特色小鎮的頂層設計,再找出適合發展的地區。”臺灣神農科技發展協會理事長、臺灣農村專業技術服務協會理事長廖樹宏提出建構農業特色小鎮的新思維,“要以綜合性服務業為頂層設計的運作理念,分區建置分區管理,區中有區,區區相通,其運作理念可分為全方位服務區、農業生命區、農業生活區、農業生產區、農業生態區等五大區。”
廖樹宏說,農業特色小鎮還是以農業為主,其生產者是農民,只不過就是將農民由耕作農直接提升為生活大師。農民生活的地方是農村,就是將農村直接提升為養生者農村。廖樹宏認為,江蘇農業特色小鎮的發展,應分為蘇南、蘇中、蘇北三種類型,做可大可小可連鎖可加盟可推廣模式,“每種類型要成為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灣的領頭羊模式,讓農業特色小鎮成為中國農業立足世界的頂尖典范。”
“特色小鎮的靈魂是創新,要突出品牌觀念。”臺灣財團法人農漁會聯合信息中心執行長、海峽兩岸新農村建設促進會常務理事徐嘉鴻,介紹了臺灣打造富麗農村風情小鎮的做法。他建議江蘇農業特色發展圍繞“健康長壽、科技卓越、休閑樂趣”三個主軸,“將主軸細化到特色小鎮,大家分工合作,形成一個網、一個面。”
因地制宜,避免“千鎮一面”
“培育農業特色小鎮不能憑空打造,一定要結合小鎮的生態環境、文化資源和歷史傳統,因地制宜,后天發展先天。”南京農業大學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院長王思明教授說,農業特色小鎮是依托于農村自然環境、農業特色產業和農村歷史文化資源為基礎而各具特色的農村小鎮類型。“不同于工業、礦業小鎮,農業特色小鎮圍繞農業做文章,依托鄉村優美生態環境、歷史文化資源和農業生產發展。”
2016年,住建部等三部委發文,到2020年建設1000個左右特色小鎮,然而,目前各省區公布和規劃的特色小鎮已超過3000個。針對這一現象,王思明提出,應避免“一哄而上、脫離實際、只求數量”的錯誤傾向,同時也應避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大包大攬、任務工程”“模式趨同、千鎮一面”等傾向。他強調,農業特色小鎮要注重內涵培育,發達地區城市周邊地區尤其要避免借建設特色小鎮之名,造房地產開發的盛宴,導致“空城”“鬼城”的出現。
王思明認為,特色小鎮建設僅靠政府輸血是難以長久的,必須依托市場,形成自身的造血功能。應堅持因地制宜,差異化培育特色小鎮,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另外,特色小鎮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技術和文化的支撐,社會的參與和支持也不可或缺。
“推動農業特色小鎮建設將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新路徑,與我市建設‘宜居宜業富有魅力的花園城市’不謀而合。”副市長趙聞斌表示,我市將把發展特色小鎮作為提升城市品位、豐富城市內涵、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著力點,加快形成特色鮮明、集約高效的城市發展新格局。
記者 沈雪梅
[責任編輯:趙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