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7月27日成都訊 (記者 張潔)第二十五屆海峽兩岸關系學術研討會26日在成都舉行,近百位學者圍繞“維護共同基礎,增進兩岸福祉”主題展開廣泛深入的探討。與會學者普遍反映了對民進黨執政后的兩岸形勢的憂慮和擔心,認為其根本原因在于臺當局在兩岸同屬一中這一問題上采取模糊的態度。學者呼吁民進黨必須明確回答是否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和核心意涵,切勿陷臺灣人民于歷史的深淵。
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表示,“九二共識”是這8年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現狀”的政治基礎,如果不接受“九二共識”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意涵,就是改變了兩岸關系的“現狀”。
他表示,“九二共識”及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核心意涵的兩岸政治定位,事涉兩岸究竟是統、或是“獨”的民族千秋大義精神所在,是不可回避的政治問題。
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胡凌煒表示,民進黨執政后兩岸關系將進入對立、對抗與競爭的歷史新時期。在這個歷史時期,兩岸關系,臺海地區的現狀、穩定與和平將面臨挑戰。
臺灣《觀察》雜志社社長紀欣表示,蔡英文雖認知到兩岸關系對臺灣發展及前途至為重要,卻不愿采取任何措施,消除外界對她是“鐵桿臺獨”、民進黨是“臺獨黨”的疑慮;她也頻頻放話要求大陸保持彈性,自己卻寸土不讓,這些均不利于改善兩岸關系。
針對蔡英文520的講話和上任兩個月來的表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教授鄭劍表示,迄今民進黨當局給出的是一份“不合格的答卷”,是一篇埋藏禍心的答案,是一篇隨時可以撕毀的答卷。核心是其沒有明確承認“九二共識”歷史事實,更沒有認同其核心意涵,同時還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社會上繼續推行“臺獨”分裂舉措,蠶食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國家民族認同基礎。
鄭劍指出,民進黨必須明確回答是否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和核心意涵。某些人不應指望使用一些帶有強烈策略性、投機性、模糊性色彩的說辭和手段,便可以拖下去、熬下去、耗下去。
此外,與會部分學者還針對兩岸經濟合作發展及青年交流的具體問題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殷存毅表示,新執政的蔡英文當局至今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受到動搖。兩岸既有的制度化合作機制首當其沖地受到沖擊,兩岸政經兩界無法有效推進下一階段的產業合作與協調,兩岸經濟合作的深層問題會進一步放大,兩岸政治與經濟關系的互動處于微妙的盤整節點。
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分析兩岸金融產業合作的情況時指出,由于兩岸金融產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面臨的制度環境不同,兩岸金融產業各有優勢和不足,互補性強,合作互利空間廣闊。
他表示,近年來,兩岸經濟合作不斷深化,但兩岸金融合作進展緩慢。隨著大陸以綜合經濟實力為后盾的金融國際影響力日益凸顯,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同時,中國大陸“十三五”規劃啟動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給兩岸金融合作帶來新的機遇。兩岸業界能否抓住這一新的機遇推進兩岸遲滯的金融合作,除了要克服政治上的重大障礙外,要根據現有條件及兩岸金融產業各自的優勢,尋找互補合作空間。
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今年3月時指出要開展面向臺灣青少年的體驗式交流,6月在廈門出席第八屆海峽論壇時曾提到,要多舉辦一些體驗式交流,讓兩岸民眾樂于參與、有所收獲。
臺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針對“體驗式交流”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可以試著從過去的“結果式交流”變為“全程式的參與交流”,從“生活式參與”變為“成長式參與”,從“感恩式交流”變為“反省式交流”,“讓臺灣青年從設計環節開始參與,在他們的成長中留下印記,讓他們能夠自我反省,把下一次的交流設計得更有收獲。”
他表示,交流的目的是為了認識,體驗的目的是為了理解,如何讓短期的兩岸青年交流達到體驗的效果,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完)
[責任編輯:趙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