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峭寒冬,走進柏兆電子(吉安)有限公司工廠,瞬間被一股暖意包圍,1200多位工人正在幾十條表面組裝技術生產線上忙碌。公司總經理陳志誠在生產線旁邊對記者說,公司是華碩品牌電腦主板核心定點生產工廠,每天約生產6貨車的計算機主板、顯卡等,通過贛粵高速運往深圳出口。
在大陸投資20多年的臺商陳志誠說,公司兩年前從東莞轉移到吉安,這里充足穩定的勞動力是發展的保障。“在東莞待了十年,能見的最多的是村長,幫扶有限;落戶吉安每年見十多次市領導,有困難,政府不遺余力地幫忙。”他說,在穩定的發展環境下,公司年產值突破了30億元,計劃2016年上市。
在“臺商西進”新一輪熱潮下,越來越多臺商將內陸城市吉安作為轉移承接地。臺玻集團、德昌營造等十多家上市公司落戶,臺資企業從2005年的56家,上升至目前的374家,被國臺辦授予“臺資企業轉移承接地”、“贛臺農業合作實驗區”。
外界印象里落后閉塞的革命老區吉安,一躍成為內陸地區利用臺資的“排頭兵”。尤其“習馬會”召開以后,吉安市臺辦主任苑建華明顯感受到來訪臺商人數激增。“比之前多了一倍,每天要接待四五批臺商。”苑建華說。
“和平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最好環境,樂見兩岸關系和平有序。”吉安泰和縣金泉置業公司副總經理尹美新說。
記者采訪了20多位在吉臺商,他們坦言,正是多年來臺海局勢的和平穩定,營造了良好的經商環境。近年來,大陸各地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相差無幾,臺商再次選擇轉移極其慎重,選擇吉安理由有三:一是勞動力素質好,員工穩定,對企業忠誠度高;二是政府服務高效廉潔,與政府打交道的行政成本很低;三是區位優勢明顯,生態環境良好,有深厚的人文底蘊。
在吉安市委書記王萍看來,吉安作為革命老區,經濟欠發達,過去多靠中央“輸血”幫扶。老區要奮起“造血”,發展開放型經濟,讓老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對兩地產業現狀分析后,吉安2009年起將“對臺招商”作為招商引資主攻方向,把握臺資從沿海向內地、由東向中西轉移的趨勢,連續六年不間斷由市委主要領導率隊對臺經貿考察。
臺商在吉投資方向由起步時的小型工藝品、餐飲業為主,到如今向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現代農業、高端服務業等多領域延伸,并開始涉足教育、衛生、旅游等產業。據吉安市臺辦統計,目前僅電子信息產業就有臺資企業136家,超全市電子信息企業總數的三分之一,推動了當地產業發展升級。
但也有一些臺商反映,中西部一些地級市金融信貸、外資審批、進出口、外匯管理等方面受限較多。臺灣海基會原董事長江丙坤曾到訪吉安,他說,新一輪“臺商西進”對于投資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西部地區應逐步縮小與沿海地區的政策差距。
“希望在大陸更大范圍、更強力度的開放過程中,臺灣同胞不分行業、界別,都能受益于大陸的快速發展,分享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紅利。”吉安泰和縣桃源度假村董事長黃武勇等臺商期盼道。
[責任編輯:李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