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上午,由全國臺研會舉辦的“2015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系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國臺灣網 趙靜 攝)
全國臺研會常務副秘書長楊幽燕致辭。(中國臺灣網 趙靜 攝)
中國臺灣網12月1日北京訊 (記者 趙靜)今天上午,由全國臺灣研究會舉辦的“2015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系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由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孫亞夫主持,來自兩岸的50余位專家學者,回顧總結了2015年的臺灣政局與兩岸關系發展,并就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未來方向等議題進行了研討。
全國臺研會常務副秘書長楊幽燕為研討會致辭,強調2015年是踐行“兩岸一家親”的行動年,2016年雖然存在諸多問號,但辦法總會比困難多。
楊幽燕說,在2014年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基礎上,2015年的兩岸關系穩中有進,并且取得歷史性重大突破,與臺灣島內政治紛爭不斷、經濟停滯、社會躁動形成鮮明對比,兩岸關系正處于66年來最好的水平。2014年習總書記提出“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之錨、兩岸人民要實現心靈契合等一系列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重要主張,2015年是落實這些新理念、踐行“兩岸一家親”的行動年。2015年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主題鮮明,在向基層不斷延伸擴展的基礎上,在高層得以突破、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多領域、高頻率的樣態,總量持續增加,質量不斷提高,內容豐富,成果豐碩,包括了四個主要特征:
第一,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進一步夯實,熱詞是“習馬會”與“九二共識”。今年5月4日習近平與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會面時,雙方都提到“兩岸同屬一中”,進一步增強了兩岸及兩黨的政治互信。2015年,兩岸領導人用中國人的智慧和方式實現了1949年以來的首次會面與政治對話,奏響了兩岸和平發展、中華民族復興的主旋律和最強音,推動了兩岸關系進程,翻開了歷史性的一頁。另一個熱詞是“九二共識”。“習馬會”達成的重要共識,包含了共同確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兩岸關系根本屬性及現狀最權威的官方定義與答案,以及對未來發展方向、路徑和目標的頂層設計。
第二,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架構更加穩固,主題詞是“溝通”、“合作”。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聯系溝通機制、海協會與海基會協商對話平臺、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海峽論壇、兩岸城市交流等,搭建起兩岸對話合作制度化常態化的穩定架構,有效保障并推動了全方位多領域交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渠道更加暢通、內容更加豐富,成效更加顯著。
第三,中華歷史與文化作為兩岸紐帶的作用更加突出,關鍵詞是“聯結”“認同”。兩岸共同紀念抗戰勝利及臺灣光復70周年,追憶先烈,銘記歷史,弘揚抗戰精神,紀念共同奮斗的勝利成果,共享史料、共寫史書,成為密切聯結兩岸同胞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歷史認同、文化認同的紐帶。今年兩岸以中華文化、文化戰略主題的交流明顯增加,成為新的增長點。
第四,兩岸關系更加貼近與兩岸人民生活,成為基本元素,兩岸生活共同體正在形成中,關鍵詞是“利民”、“分享”。兩岸事務主管部門及海協、海基兩會的商談均立足民意、關注民生,聚焦并著力解決關系兩岸同胞切身利益的緊迫問題和難點問題。推出卡式臺胞證、解決金門供水、陸客赴臺自由行數量繼續增加,意在擴大基層民眾的獲得感和受益面。兩岸對臺灣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臺灣以適當方式加入亞投行等問題保持協商,旨在為臺灣參與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大陸十三五規劃綱要、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和設立自貿區等戰略在政策面上為兩岸合作發展開辟新的空間。兩岸民間互動大幅躍升,如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大潮下,臺灣產品經由電商走紅大陸比比皆是。可以看到,人民是交流交往的主體,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進程中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更是推動者,通過交往增進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支撐的兩岸生活圈、朋友圈正在形成。
展望2016年,楊幽燕表示:首先,擺在大家面前的是諸多問號:臺灣政治力量消長及政治版圖如何變化?政局演變投射到兩岸關系上將產生物理反應還是化學反應?民進黨“摸著石頭過河”政策策略怎樣與同屬一中的兩岸現狀對接?在南海問題、東海問題上臺灣當局持何種立場?涉臺國際環境會發生哪些變化?等等。
其次,處在重要節點上的兩岸關系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加,“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的現實威脅加大,和平發展面臨新的挑戰與困難。
第三,正如習總書記指出的“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系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臺灣“中研院”最近關于“預期未來統獨走向”調查顯示,49.7%的人預期兩岸未來將走向是“被統一”,從另一角度印證了這一判斷。我們確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不管出現何種狀況,辦法總比困難多。(完)
[責任編輯:李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