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寧9月1日電 題:昆侖關抗戰舊址成兩岸交流重要平臺
作者 蔣雪林 陳秋霞
今年73歲的臺灣老人楊仁福,站在新開館的昆侖關戰役博物館內,靜靜地聆聽講解員的講解,眼里含著淚花。“我已是第二次到訪昆侖關,但每一次聽完講解,對內心都是一次洗禮。”楊仁福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
以楊仁福為團長的臺灣花蓮縣少數民族交流團一行41人,1日參加了昆侖關戰役博物館開館儀式。楊仁福是臺灣花蓮縣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協會理事長,是本次交流團的團長。
楊仁福說,昆侖關是一個非常險峻的關口,當年為了使中華民族免于滅亡之難,中國屯兵數十萬人,與日軍3萬多人展開激烈廝殺,慘烈的戰斗,記錄了中華民族英勇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歷史。
“大陸用如此詳實的史料,再現當年國軍抗戰的歷史,讓身為臺灣人的我很感動。”楊仁福說,作為抗戰歷史博物館,昆侖關戰役博物館為兩岸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臺,通過了解歷史,才能增進彼此了解,才能抹平彼此間的誤會。
楊仁福表示,昆侖關抗戰博物館這樣的歷史痕跡,“也提醒大家,不管是臺灣,還是大陸民眾,我們有共同的歷史,我們要珍惜和平,珍惜近年來兩岸交流的成果,我們有共同幸福的現在,有著共同苦難的歷史。”
昆侖關戰役遺址保護管理委員會主任蔣寧華介紹,昆侖關戰役舊址博物館作為廣西唯一的抗戰專題博物館,自2008年建成開放以來,累計接待游客100多萬人次,其中臺灣游客超萬人次,現已成為海峽兩岸交流尤其是桂臺經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副主席蔣孝嚴都曾參訪昆侖關抗戰舊址。
從今年4月起,南寧市對昆侖關戰役博物館及景區各項配套服務設施進行全面提升改造。通過5個月的緊張施工,9月1日重新開放。改造后的昆侖關戰役博物館陳列布展史料更為詳實,通過3D電影、場景復原等不同藝術形式,表現了中國軍民奮力抵抗日本侵略軍的歷史畫面,令人耳目一新。
當天出席了開館儀式的臺灣發展研究院董事長陳麟表示:“這是中國抗戰非常重要的戰役之一,為了保住西南國際交通線,那么多中國士兵長眠于此。我看完后很感動。”
陳麟表示,看完昆侖關博物館的展覽后,最直觀的感覺是,大陸客觀真實地反映了抗戰歷史。“這樣做的結果將增進兩岸民眾的認同感。”
陳麟稱,昆侖關戰役舊址,是廣西的一個寶。“獨一無二”,對臺灣民眾非常有吸引力。但目前的博物館設置太常規,缺少創意。如果把博物館修成真正的戰場實景,有戰壕、有戰車、有大炮。“我相信,實地踏訪后,所有的人都會哭。”
臺灣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智惠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文化學者,兩岸通過類似的平臺進行交流,對兩岸民眾的相互了解和認同效果非常明顯。我愿意在以后的提升改造中,貢獻自己的文化創意。”
桂南會戰烈士、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1軍131師392團團長韋燦外甥女李茜玲當天也參加了開館儀式,李茜玲特地在韋燦的遺像前拍了張照片。她說:“博物館中展出的韋燦的照片,是我母親捐給博物館的。外公為國捐軀的事跡能在昆侖關戰役博物館中展出,一直是我母親的夙愿。”
李茜玲表示,作為烈士家屬,他們最開心的是民政部最近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中,韋燦也被列入其中。
昆侖關戰役是桂南會戰的一場重要戰役。1939年12月。侵華日軍妄圖切斷當時中國大后方唯一暢通的國際交通線——桂越國際交通線。侵華日軍第五師團在欽州灣登陸后侵犯南寧,12月4日占領了昆侖關。
為奪回昆侖關,中國軍隊先后六次對昆侖關發起猛攻,以傷亡1萬多人的代價全殲日軍第21旅團,擊斃日軍少將中村正雄,取得昆侖關大捷。(完)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