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臺灣苗栗出現的一座客家圓樓,勾起了當地客家人的無限鄉愁。
福建龍巖市是享譽海內外的客家祖地和重要的臺胞祖籍地,龍巖有54個姓氏的居民遷往臺灣。臺灣現有的500萬客家人中,祖籍龍巖的就有70多萬人。2012年,臺灣苗栗縣縣長劉政鴻帶隊到龍巖永定土樓考查,決定仿照永定土樓的外觀與結構,在苗栗建造客家土樓。
余光中將鄉愁形容成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而今兩岸客家人的鄉愁變成了一座座圓圓的土樓、一塊塊寫著祖訓的牌匾。構建一個完整的“海峽客家鄉愁”,成為龍巖文化人共同的偉大夢想。
一臺大戲,讓兩岸客家人魂牽夢縈
《土樓神韻》是一部讓客家人魂牽夢繞的大戲。這部大型原生態歌舞劇曾創下大陸首個地市級以下文藝團體進國家大劇院承擔整臺演出的紀錄,還曾4次赴臺演出。
“2010年,《土樓神韻》首次赴臺演出,不少年長的觀眾流著淚看完,還有人找我們訴衷腸:‘你們演的就是我當年到臺灣的情景’;還有人看完了舍不得離去,到舞臺上來撫摸我們的道具。”《土樓神韻》總導演、龍巖永定縣原文聯主席賴永生這樣回憶。
整場晚會以濃郁客家風情為基調,用原生態客家山歌、舞蹈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手法,形象地再現永定客家土樓人團結奮斗、頑強拼搏、求生存圖發展的艱辛歷程,全方位展示永定客家土樓的人文歷史、文化底蘊以及淳樸的土樓民俗風情。
一尊祖佛,讓兩岸“客家”越走越親
1989年,臺灣淡水鄞山寺住持胡俊彥等人跨越海峽,走遍了福建省的好幾個縣份,都沒有找到他們期待已久的定光佛祖廟——均慶院。
1991年,胡俊彥住持再次組織“尋根團”,幾經周折終于得知均慶院在福建省武平縣。他們隨即輾轉前往武平,在莊嚴肅穆的祖廟均慶院朝圣定光佛,并舉行分香儀式。臨走,胡俊彥住持要求信徒每隔3年都要來祖廟包裝香灰回臺,以祈福兩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形成于閩西客家文化的定光佛信仰,跨海到臺,扎根臺灣,維系海峽兩岸信眾的感情。定光佛是兩岸客家人開山祖的象征,在人民開山辟土之際,提供精神上寄托、思念家鄉的象征。共同的信仰,讓兩岸客家人走得更近。
龍巖和臺灣圍繞定光古佛信仰開展了多項交流活動。2010年,應臺灣定光佛信眾邀請,定光佛金身在巡游團護送下首度赴臺。首站抵達臺灣彰化定光佛廟,當地信眾紛紛到場,參拜他們等待已久的“客家保護神”金身,隨后在彰化、臺北、苗栗、新竹、桃園等地參與為期8天的繞境巡安活動,定光佛金身接受臺灣上萬名信眾的朝拜,祈求風調雨順,兩岸和諧。
2011年,首屆海峽客家風情節——定光佛文化節,在定光佛信仰發源地武平縣均慶院舉行,來自兩岸的1000多名各界人士共祭定光佛,續寫兩岸牽手“定光佛”的久遠淵源。
一個夢想,讓客家文化人“上下求索”
2010年5月21日,臺北市中正紀念堂大門緩緩打開,閩西歷代書畫名家作品映入眼簾。歷史的篇章,記錄下了龍巖市書畫家作品首次入臺展出的情景。
由龍巖市文聯、臺灣兩岸和平文化藝術聯盟、臺北市山癡畫會共同主辦,龍巖市書協、美協、客家美術館、閩西書畫院承辦的“閩西歷代書畫名家精品展”,共展出上官周等63位閩西籍歷代書畫名家作品89件。
時隔4年,憶起往事,龍巖市文聯主席王永昌仍是眉飛色舞。構建“海峽客家鄉愁”是王永昌的夢想,也是龍巖文藝界人士共同的夢想。
用鏡頭定格、用畫筆描繪、用毛筆傳承、用鋼筆記錄,不管是用何種方式,龍巖客家人都在為完整地保存客家文化而努力。國家圖書館收藏刊物的文學季刊——《客家文學》,由龍巖市文聯和龍巖連城縣文聯聯合主辦,郵寄給全球客家精英。王永昌正在盤算著如何打造全球客家文學創作中心,準備將這份客家鄉愁從兩岸覆蓋到全球的客家人。(本報記者 馬躍華 高建進)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