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9月8日電 (朱世強)針對西部少數民族的科學教育問題,臺灣國立清華大學教授傅麗玉今天總結自己的經驗時說,把自己當作少數民族里的一分子,融入他們生活的衣食住行,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才能從根本上學習到他們的文化,并且將科學教育傳授給他們。
中國西部少數民族的教育一直比較薄弱,面對這樣的現實,蘭州大學人類學和民族學的研究者們也處在尷尬的境地,他們的研究始終停滯在課堂里面,僅僅是在當地少數民族地區發問卷、收問卷、總結、寫論文……傅麗玉日前千里迢迢來到蘭州大學,已做多場報告,為蘭州研究西部少數民族教育的學者指點迷津。8日,有關“臺灣部落民族的科學教育問題”的講座上,傅麗玉的演講精彩絕倫,深深感染和打動了每一位前來“取經”的學生和研究者。
2007年至2008年,傅麗玉身體力行,走進臺灣新竹那羅部落、蘭嶼漁人村、花蓮加灣部落、臺南卑南鄉等地,與當地部落民族的學生、家長、老人一起生活和學習,并組織漢族學生和部落學生一起游戲和交流,在潛移默化中,讓部落民族的學生學習到了難以理解的科學知識,也讓漢族的孩子們了解了部落民族的特色文化。
為了能讓部落學生增加自信、激發學習動機,傅麗玉絞盡腦汁專門學習并制作部落衛星圖紙。她手把手地教部落學生識別衛星圖,用GPS定位古跡遺跡地點,然后讓這些學生向部落老人搜尋關于定位地點的故事和歷史。傅麗玉說,通過這樣的方式,部落學生自然就把科學、文化、自然、人文聯系起來。不但令部落民族的文化保存了下來,還能夠讓這些孩子輕松地學習到科學知識。
傅麗玉還說,如果要給少數民族的孩子們講述“納米”科學,這對于他們來說,簡直不可思議,但如果細心發現,原始部落里的芋頭葉、荷葉就是最好的工具,你在葉子上面滴水、滴蜂蜜,那么納米現象不就出來了嘛,這樣給少數民族的孩子們講科學才會更有效。(完)
[責任編輯: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