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變化就像變魔術,日益提高的行政能力帶來了城市的巨大變化,變化速度之快完全可以寫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目前在吉林大學就讀法學博士的臺灣學生郭楊騫,為大陸日新月異的變化而深感自豪。
郭楊騫幾乎在祖國大陸各大城市都留下過足跡。1992年,他作為臺灣政治大學法律系學生首次來到大陸。當時大陸給他的印象是“很神秘,很友善,有潛力”。
“走出武漢南湖機場時,我竟然看到了小雞、小鴨、小鵝!”郭楊騫依然對當年第一次踏上祖國大陸時看到的情景充滿驚嘆。他說,從武漢-北京-上海-廈門的旅途給自己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挨著北京長安街的胡同里有小商販拉著木板車賣水果,價格便宜得難以置信;充滿“歐陸風味”的上海外灘使郭楊騫領略到了父輩們口中曾經的“十里洋場”風情;在廈門鼓浪嶼過中秋,又使他深深陶醉在閩南語鄉音之中。
盡管當時的大陸還看不到現在的巨大發展,但郭楊騫告訴記者,他當時的感覺就是祖國大陸的未來大有作為,而且“臺灣經濟再次騰飛的希望在大陸”。現在,他認為,現實證實了他的預感。
“來祖國大陸進行學術交流,其實大部分費用都得自己掏。”但為了更多地了解祖國大陸,深愛中華文化的郭楊騫1993年再次來到大陸,遍訪東北和江南地區。在東北,郭楊騫體會到了什么叫“豪爽”;在江南,他又明白了什么是“細膩”。
“從學生吃的方面來看,1993年的東北甚至要比南方的情況好,而且東北當時相對而言更時髦一點,”郭楊騫說:“而在1996年再次來到大陸的時候,我感覺到了東北國企改革的困惑。”
“身為中國人,我更加迫切地想深入了解祖國大陸的方方面面。”于是,大學本科畢業后,郭楊騫選擇到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就讀有關大陸經濟貿易方面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在美國拿了法學博士學位后,他又來到吉林大學攻讀法學理論博士學位。“我看到了大陸發展,也看到了不足。我不能僅僅只停留在表象的理解上,必須親自來大陸進行更深入地分析與了解。大陸獨特的歷史資源給學者提供了研究土壤。”郭楊騫這樣說。
當記者問起他拿到學位后的打算時,郭楊騫說他會繼續從事學術研究,并致力于大陸和臺灣之間的學術交流工作。
[責任編輯:許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