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清華大學行政大樓后方有個拱門造型的“清華園”,這是以北京清華二校門清華園1/3比例縮小制作的,展現(xiàn)兩岸清華的血脈淵源。 圖片來源:“中央社”
4月24日,是一個屬于清華的日子。這一天,清華大學剛剛好走過了100個年頭。在北京,清華校園里處處是返校的學子;在海峽的那邊,臺灣新竹清華大學里也響起了清華校歌——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兩岸清華第一次在同一天、同一時刻慶祝生日。
這樣的情形,被兩岸的媒體廣泛關注,都認為清華一校一事的背后其實可以看到兩岸的文脈相連。一所學府,歷經(jīng)百年,見證百年。所以,當兩岸清華同慶百年的時候,就很難不把一個百年學府誕生和分離的故事放回到時代的大背景中。
清華大學始于美國退回庚子賠款,建校的背后是中華民族一部屈辱的歷史。國民黨敗退臺灣后,旅臺的清華校友為“復校”積極奔走,這樣,從北京到新竹,清華大學一分為二。兩岸清華,不僅同名,而且同源。因為有臺灣問題,才有了兩個清華。
當我們看兩岸關系的時候,常常把目光投射到普普通通的民眾身上。曾記得,已故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的女兒辜懷群這樣對我說:那個年代,老兵最愛看《四郎探母》,真是從頭哭到尾,幾十歲的老先生啊,哭得像孩子!那個年代,是兩岸隔絕分離的年代;那個年代有太多父母子女天各一方、相見無期的無奈;那個年代,還有太多夢回故里,淚濕衣襟的傷感。政治的紛擾和對立卻由個體命運來承擔,兩岸間才留下了太多的遺憾和不忍。
其實,當我們把目光移向清華,同樣如此。政治的因素,兩岸清華也在那樣的年代里分離,然后是漫長的不相往來。直到1996年,兩岸清華互訪,交流才慢慢開啟。海峽水暖,隨著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進程的推進,兩岸清華的交流與互動也日益頻繁。一所學府的命運,其實跟每一個個體命運一樣,都不可避免地被深深烙上了時代的印記。
清華是一個縮影,是兩岸高校從分離到交流交往的一個縮影。血脈的相連,割也割不斷,對故土和親人的思戀,是人性的呼喚,所以,臺當局最終難阻民意,開放老兵探親;文脈相連,文化同源,所以,即便是經(jīng)歷了當年國民黨的“妖魔化”、民進黨的“去中國化”,兩岸文教交流的步伐還是會邁開,且越邁越大。
有事實為證。兩岸清華同慶百歲的時候,兩岸清華約定,攜手一起跑下個百年。有美麗的約定,也有腳踏實地的第一步,出席北京清華校慶活動的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副校長葉銘泉表示,“陸生三法”通過后,兩岸清華未來合作將更頻密,新竹清華今年可望在北京清華設點招生。
兩岸清華同慶百年的時候,不時傳來兩岸間彼此真誠的祝福和贊美。島內(nèi)主要媒體用很大的篇幅細數(shù)了清華園的美和浪漫:講到了清華園建筑的美,還講到了曾經(jīng)在清華園里發(fā)生的民初女作家林徽因和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夫婦的浪漫故事……
無論是美好的約定,還是真誠的祝福,都給清華的百歲華誕增添了溫暖的色彩。從中,我們應該可以體味到兩岸越來越濃的包容和善意。有了包容和善意,兩岸下一個百年的美,可以看到。(李煒娜)
[責任編輯: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