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系經過50多年的磨合,已走入一個嶄新階段,無論是經濟貿易還是文化教育,兩岸均應開始尋求新的互補方向。這個階段,“沒有仇恨,沒有包袱”的兩岸青年漸漸成為交流的主角。未來,維護兩岸關系的重任要交到青年人手中。他們對兩岸關系的認知和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兩岸關系發展的方向。
目前,兩岸青年學生的交流還落后于兩岸的經貿交流。大陸在臺學生數量約3萬人,而臺灣在大陸學習深造的學生僅有1萬人左右。從就讀的課程類型來看,大部分在臺大陸學生仍主要參加短期課程或會議,正式讀取學歷的學生人數相對較少。相比其他地區,兩岸學生交流的規模太小。大陸已經連續4年是世界第一大國際學生輸出國,目前有100多萬學子在海外就讀。臺灣也是世界主要國際學生來源地,在美國現有大約2萬臺灣學生,排名第6位。
要促進兩岸青年交流,首先應打破既有的政策障礙。臺灣自2010年通過“陸生三法”,才開放對大陸學生的招生,且規模尚小。2011年后,臺灣高校每年對大陸學生的招生人數平均增加170人左右。在臺灣,學校綜合實力強,學術排名前十的高校基本為公立大學。2014年放開公立學校招收本科大陸生限制后,大陸報考的人數從2011年的1569人增至3404人,增幅達117%。
兩岸目前對外來學生的實習、就業限制比較多。比如大陸規定來自港澳臺的學生畢業后必須回原籍,無法獲得工作簽證。臺灣也規定大陸學生在臺不能打工,畢業后也無法在臺灣就業等。很多大陸學生寒暑假只能回大陸實習。
因此,在放開青年學生交流的政策限制上,兩岸可以合作的空間還很大。特別是大陸可以提供更多機會,吸引臺灣青年來學習、就業、創業。大陸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教育學費相對低廉。在未來,大陸可與臺灣實行互派學生學習交流計劃,每年吸引1萬-2萬名臺灣學生來大陸學習和交流。
臺灣70%都是小型企業,在研發投入上,大陸比較有優勢。大陸可以給予政策便利,讓更多臺灣青年研究人才到大陸的大型企業、科研院所工作。大陸還可以成立兩岸青年人才交流會,創立臺胞青年創業產業園,幫助臺灣青年積極創業,為兩岸共同培養更多具有世界競爭力的青年人才。(作者是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任)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