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州10月26日電 (記者 石龍洪)在臺灣光復70周年之際,通過深入挖掘歷史,觀察近代以來兩岸的命運沉浮,可窺見兩岸之間深刻的命運連結。
25至26日,紀念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廣州舉辦,百余位來自海內外的學者,圍繞兩岸抗日和臺灣光復,進行了二十多場分組研討,發表80多篇學術論文,展開了深入研討。
日本侵臺與國人反抗是研討會的一大焦點。多位學者引述大量史料證明,從淪為日本殖民地的那一天起,臺灣同胞就奮起反抗,向往回到祖國懷抱。“愿人人戰死而失去臺,決不愿拱手而讓臺”,其抗爭之英勇,犧牲之慘烈,可歌可泣。
學者的研究也證明了日本侵略者的殘暴,在日軍占領下,盡是燒殺擄掠,奸淫搶奪,無惡不作。50年間,犧牲的臺灣同胞達數十萬之巨。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徐博東等指出,兩岸艱苦卓絕的抗戰歷程充分說明,兩岸是同呼吸、共命運、共患難的命運共同體。抗戰勝利和臺灣光復是兩岸同胞共同浴血奮戰的結果。
多位學者指出,在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間,日本大肆掠奪臺灣資源,并將臺灣作為發動戰爭的基地,將臺灣同胞當作“二等公民”、“清國奴”,將二十幾萬臺灣年輕人送上戰場當“炮灰”。史料亦揭露,日本還將臺灣作為攻占華南的基地。
針對所謂“日本殖民帶給臺灣現代化”的言論,臺灣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等學者予以駁斥,并批評美化日本侵略和殖民的錯誤史觀,指出日本殖民統治非臺灣現代化的功臣而是障礙。臺灣巡撫劉銘傳以及臺灣民眾自身等才是臺灣真正的建設者。
多位學者引述條約、外國檔案等新史料,從國際法角度證明臺灣地位問題早已確定。所謂“臺灣地位未定論”是美國為了制衡大陸而提出的偽命題,根本站不住腳,在現階段重提此論調亦無意義。
經過坦誠、深入的研討,多位學者表示,在《馬關條約》簽署120周年、抗日戰爭和臺灣光復70周年之際,海內外學者共同研討近代以來的兩岸歷史,有助于加深對歷史的認知,理解各自的歷史記憶,進一步凝聚兩岸共識。
“歷史貴在真實”。多位學者亦強調,歷史應以史論史,還原歷史真相。對于李登輝等“感謝日本殖民統治”、“臺灣從沒有抗日”、“臺灣沒有光復,只是終戰”、“兩岸無共同歷史記憶”等錯誤史觀,學者們也予以嚴厲批判,并提出應堅持正確的史觀,否則錯誤史觀將對年輕人的歷史認知產生嚴重后果。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王建朗等多位學者呼吁,兩岸進一步加強“共享史料、共寫史書”,在交流中產生更多火花,從中找到兩岸更多的歷史命運連結點。
也有學者提到,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是百年來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所有中國人的夙愿。從甲午戰敗到今天,中華民族歷經的百年沉浮,充分證明兩岸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綜觀這場深入挖掘兩岸歷史的研討會,從百年歷史中尋找啟迪,兩岸中國人理應秉承先輩共赴國難、誓死捍衛國家統一的理念,團結一致,為共謀兩岸未來和民族復興而努力。(完)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