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語天后江蕙的封麥演唱會,從娛樂新聞變成社會新聞,“祝!睅砹吮﹦。買不到票的粉絲集體要求加場,喊出“別讓粉絲不開心”!最后終于決定增加9場,意思是江蕙將要唱25場。這對“每次開唱都在玩命”的江蕙來說,應該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不過,粉絲們在乎嗎?
臺灣《中國時報》20日社論指出:上世紀70、80年代,臺灣餐廳歌秀正盛,曾有秀場天王被黑道大哥拿槍逼著非唱不可,一位知名男性歌手決定不再唱餐廳秀,雖然那是當時賺錢最快的方式。黑道暴力縱然可畏,粉絲暴力說來也相當具有殺傷力。這個年頭,誰都不肯吃虧,你可以買到江蕙演唱會的票,為什么我就不可以?為了公平起見,江蕙只好加場。
這個時候,又有幾個所謂的粉絲真的關心江蕙封麥的理由呢?誰關心江蕙長期內耳失衡、患有嚴重的眩暈癥呢?連續(xù)唱這么多場,而且場場都要絕對完美,她受得了嗎?真正的粉絲、出于愛與疼惜的粉絲,當然會去搶封麥演唱的票,但若真是搶不到,應會打從心底祝福她;盼望江蕙封麥之后,好好珍愛自己,大家山水有相逢、明天會更好。是什么樣的粉絲會氣勢洶洶非要江蕙加場、加場、再加場,加到讓他們買到票才肯放過呢。
江蕙演唱會出現(xiàn)的種種購票亂象,其實也具體而微地顯示出臺灣這些年來恐怖的“群眾力量”。臺灣人的集體霸道與任性處處可見,且近年來有愈來愈強悍的趨勢。包括在天候不良時,總有群眾鼓噪,硬要飛機起飛;還有人為了在廟里搶頭香搶到打架,本應祥和平安的廟宇,卻搞得人心忿怨不平。動不動嗆聲,不管發(fā)生什么事,群眾肉搜、揪出當事人、然后逼他“出來講”,似乎已成了各類社會事件的SOP─臺灣的群眾極愛爭先恐后湊熱鬧,人多之處就常有亂象,人們的情緒很容易因為一點小狀況就被鼓動、被挑動,湊熱鬧之后就是打群架;不問青紅皂白,仗著人多勢眾就恣意妄為,輕則叫罵、重則殺傷,不幸新聞層出不窮。
群眾暴力常常偽裝為正義之師,堂而皇之地進行道德霸凌。這些年來,臺灣在公、私領域晦暗不明處就常常上演著這樣的故事。粉絲也者,也就不乏是隱藏著憤恨、偏激情緒者的一種身分掩飾,帶著危險的因子。
部分號稱江蕙粉絲的人,把一件本為美好的事情,變質為群眾的暴力,買不到票就咆哮、敲門;另一種現(xiàn)象則是,一排又一排的粉絲拿著看板叫著“我們要江蕙!我們要江蕙”,看似溫柔呼喚,實則如同威脅。
舞臺上的人當然有權力選擇在什么樣的時間點、什么樣的情況下,走下舞臺、褪去光環(huán),從此飛入尋常百姓家,然而,難就難在粉絲不肯放人;過去粉絲的變相暴力,多半是個別行為,例如聽聞偶像結婚了就絕望的自殘自殺等等;如今的粉絲暴力卻常常是集體行為,挾愛慕之名行壓迫之實。
當然,這一類的事件也不單單只發(fā)生在演藝圈,涉及意識形態(tài)與公共利益的政治圈,或是分子復雜、一呼百諾的社會街頭也不乏類似的現(xiàn)象,之前令人發(fā)指的夜店殺警案不就是典型群眾暴力最血淋淋的呈現(xiàn)嗎?
包括網(wǎng)路在內的新媒體因傳播速度快,更容易出現(xiàn)聚眾的效果,再加上這一類媒體所傳播的訊息通常比較直接、簡要,不見得呈現(xiàn)事件的全貌,片面的資訊加上群眾快速集結,無論是在虛擬的網(wǎng)路上,或是實體世界,往往都能在短時間里就“沒事變有事;小事變大事”,轉眼見群情激憤,還來不及厘清真相之前,當事人早已遭到?jīng)坝慷鴣淼难哉摫┝,甚至從此被貼上標簽,再也難以去除。
相關批判言論一旦掛在網(wǎng)路上,簡直可以說等同于“永垂不朽”,不論什么時候,只要上網(wǎng)搜尋都看得到。這不但是一種群眾的集體霸凌,甚至可能成了如同霍桑小說《紅字》里的那個“A”一般,成為當事人一生的恥辱印記。霍桑最終還在小說里讓被印上A字的女主角平反了,而今天受到群眾任意使用各種語言暴力所傷害的公眾人物,有機會找到他們應有的公平正義嗎?
人多勢眾、積非成是,小則強迫藝人演唱會加場,大則逼使公共政策轉向,令人憂心的暴力與扭曲愈來愈多,實在值得我們好好省思。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