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來就是因為愛它,能夠來參加‘吹歌之鄉’的高水平比賽就很開心,重在參與。”臺灣新竹樂團的青年樂手曾千蕓說。
28日,“中國邯鄲永年吹歌藝術節”閉幕,曾千蕓和搭檔張菀禎最終獲得了最佳演奏獎。
吹歌,是一種以吹管樂器為主的器樂演奏形式,歷史悠久,河北永年縣的吹歌藝術可追溯到明代中葉。1996年,永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吹歌)之鄉”,2006年永年吹歌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作為最接地氣的藝術形式,吹歌早已融入日常生活: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喜慶豐收時吹歌班子必不可少;少的兩三人、多則十余人,帶著嗩吶、鑼、鼓、笙等樂器,隨時隨地能開始一場好戲。
“兩岸文化一脈相承”,臺灣新竹姑娘曾千蕓說,“在臺灣,吹歌藝術被稱為北管鼓吹樂,婚喪嫁娶都會有吹歌班子出現,廟會時候的表演規模最大、也最好看。”
曾千蕓所在的臺灣新竹青年樂團成立于2011年,成員多為臺灣各著名大學音樂學院的在校學生。目前團員有80余人,在北京、上海、廣東多次舉辦過大型音樂會。
2014年永年吹歌節,有來自13個省份和港澳臺地區的30支隊伍參加。張菀禎說:“去北京、上海、廣東很多地方參加比賽,聽說去年永年比賽有很多高水平的隊伍來,團里給我們報了名,來之后真的被震撼到了。”
張菀禎說:“我們參賽的《三對面》是首西北梆子樂曲,用嗩吶、管子、口哨三種樂器,表現梆子戲中老生、青衣、花臉三種人物熱烈對唱的情景,兩個人表演還是有難度。”
中國音協民族管樂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嗩吶首席周東朝表示,吹歌這樣祖輩流傳下來的藝術需要青年人加入,兩位臺灣青年樂手的表演水平很高,新竹樂團很多樂手都在大陸學習過,希望有更多臺灣年輕人能常來做交流。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