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陽7月14日電 (記者 楊茜)14日,第十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論壇在貴陽舉行,來自兩岸四地30余所知名高校的校長在貴陽共論高等教育新發展和大學的創新與改革。
自2005年起,“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聯誼活動”已成功舉辦十屆,活動促進兩岸四地高校雙邊或多邊合作項目400余個。此次論壇主題為“大學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
目前,香港有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2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香港高校也分別在珠三角設立分校、研究院、產學研基地。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認為香港高等發展方包括國際化和與內地加強聯系,香港與內地在提升教學質素上各有優勢,香港管理經驗豐富、教學團隊國際化、課程結合中西元素,而內地科研資金充裕、土地成本較低、研究生人數眾多。兩岸四地在合作中優勢互補,培育世界公民。“在交流合作中,我們也到注意兩岸四地學生遇到的困難,包括他們之間的文化差異和融合,這是需要時間來相互了解、融合的。”唐偉章說。
大陸和臺灣方面在推動兩岸教育交流合作上也在不斷努力。2006年,大陸全面承認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核準的臺灣高校學歷,并針對在大陸就讀的臺灣學生出臺優惠政策。2013年,臺灣承認的大陸高校學歷擴大至111所,并承認大陸191所院校的專科學歷。2014年,臺灣方面又擴大承認大陸18所高校學歷,并首次開放臺灣部分公立大學面向大陸招收本科生。
“大學扮演的角色是創新和多元化。”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說。賀陳弘提出:單一的大學形態不能回應未來的需要,建置多元化學習的環境,讓大學回歸學生學位為主要目的,重視學力而不是學歷。
首次參加論壇的北京大學校長王恩哥希望以中華文化為連接,通過論壇促進兩岸四地了解共建精神家園。
參加論壇開幕式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張寶文認為:創新人才培養的是社會發展的關鍵,大學在其中肩負重要的使命和責任。論壇梳理兩岸四地高校的發展、演變軌跡,對高校共同存在的問題以及存在的差異性問題進行探討,進而推動中華文化在兩岸四地的合作發展。
貴州省省長陳敏爾出席論壇開幕式并希望兩岸四地校長在貴州的美景中觸發大學改革與創新的靈感。(完)
[責任編輯:李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