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日本戰俘講到自己罪行時都下跪了,還有一些受審時哭了,把地毯哭濕了。”90歲的老臺胞陳弘11日在北京作報告,講述約60年前參與調查日本戰俘罪行的一段難忘經歷。
二戰后期,大量侵略東北的日本部隊被蘇軍整建制俘虜。1950年,近千名日本戰俘被蘇聯政府移交中國,加上原來在中國關押的一百多名日本戰俘,逾千名戰俘被關押于撫順和太原。在周恩來總理指示下,中國成立了“東北工作團”,調查這批戰俘的罪行。精通日語的陳弘被抽調去為審訊工作做翻譯,一做就是三年。
如今,這位耄耋老人談起那段經歷仍條理清晰。當時,大部分日本戰俘在蘇聯被關押六、七年,不了解日本情況,東北工作團主任李甫山給他們做了報告,介紹情況并進行認罪教育,陳弘擔任那次報告會的翻譯。
看到坐在小馬扎上的逾千戰俘,在臺灣日據時期長大的陳弘心情激動,“我受過日本人歧視,現在我在臺上,他們在臺下,有種揚眉吐氣的感覺”。
陳弘回憶,聽完報告,很多戰俘飯都吃不下。
認罪檢舉運動中,很多日本士兵承認殺害很多人,但強調“這是上級下命令,罪在上級”,“小兵斗軍官”讓很多日軍高級將領心里不舒服。
秉持人道主義精神,審判逐漸發揮了感化作用。“當時工作人員自己吃高梁米,給戰俘吃米飯。過年時,戰俘還會做年糕吃。”陳弘說,“很多頑固的戰俘也慢慢發生改變,受審時有戰俘說,‘我在中國所犯的罪行有幾條命都不夠償還,沒臉要求從寬處理’”。
他展示的老照片中,就有一名戰俘在審判席上埋頭哭泣的畫面。
本著“審判少數、釋放多數”原則,除45個罪行嚴重的戰俘被判刑,中國政府對其余戰俘“免予起訴”,分三批送回日本。第一批戰俘回到日本,就被大批媒體包圍。出人意料的是,歸國戰俘沒有一人罵中國,卻感謝中國人寬大處理,并表示余生將從事中日友好活動。
陳弘說,這與蘇聯返回的日本戰俘一回國就舉行“反蘇”大游行形成鮮明對比。
此后,歸國日本戰俘還成立“中國歸還者聯絡會”,專事中日友好交流,并出版圖書揭露日本侵略者在華暴行。陳弘說,中國代表團曾于1956年赴日,當時兩國并未建交,該會主動成立糾察隊保護中國代表團成員安全。1988年,該會還集資在撫順建立一座“向抗日殉難烈士謝罪碑”,表達謝罪、感恩之情。
陳弘翻譯過戰俘家屬感謝信。他舉例,有位戰俘的夫人來信說丈夫原先很粗暴,這次回來后非常體貼,還做家務,感謝中國政府的改造。另有位戰俘的母親來信,說兒子的命是中國給的,現在睡覺時頭都朝向中國,時刻記得中國對他的好。
盧溝橋事變77周年之際,中央檔案館選取45名日本戰犯親筆供詞,陸續在網上公布,讓民眾更全面了解那段歷史。陳弘感慨地說,作為6名參加當年戰犯審判翻譯工作的臺胞之一,能為審判工作出力,覺得非常榮幸。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