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閩都文化學術研討會現場
第三屆閩都文化學術研討會今天上午在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開幕,兩岸百余位專家學者出席。本次研討會由福建省福州市閩都文化研究會與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實踐大學聯合舉辦。
研討會上,兩岸學者圍繞“閩都文化與臺灣”這一主題,就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討。
一是船政文化與臺灣關系。作為閩都文化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船政文化在臺灣近現代建設中的作用,成為兩岸學者研討重點之一。與會的著名學者、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曾祖父汪春源是中國科舉史上最后一位臺灣省籍進士,1895年舉人汪春源和另外兩名臺灣舉人一同來北京參加會試。其間,聽說清政府準備和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要將臺灣割讓給日本。三人憤而聯合兩位臺灣京官,一同向清廷上書,抵制割臺。后來,這件事被稱為臺灣的“公車上書”。獨特的家族經歷使之格外關注船政與臺灣關系,此次他提交的論文是《王元稚:親歷臺灣近代化進程的福州船政學人》。臺灣著名史學家黃克武提交的論文是《嚴氏家族與閩臺文化交流》,以生動的史實、嚴密的邏輯,闡述了船政名杰嚴復的家族在閩臺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與作用。原福建省政協主席游德馨向大會提交了《臺灣近代化始于馬尾船政》一文,系統探討馬尾船政與臺灣近代化關系。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王吉林提交的論文是《侯官薩氏源流及其在臺灣裔》,探討了船政培養的中國清末民初一代海軍名將薩鎮冰家族在臺灣散枝開葉。臺灣銘傳大學副教授駱芬美則探索了船政大臣沈葆楨與臺灣關系,提交了論文《沈葆楨與臺灣關系——臺灣近代化的奠基者》。臺灣育達科技大學副教授王遠嘉曾連續多次參加在福州舉行的船政文化研討會,對船政與臺灣的關系有較深研究,此次提交了論文《晚清時期閩都人士對臺開發重要貢獻之研究——以沈葆楨為例》。臺灣聯合大學教授劉煥云也是臺灣對馬尾船政研究最多的學者之一,此次他提交的論文是自己最新研究成果《閩都名人對臺灣發展的貢獻——以船政為例》。
二是閩都文化與臺灣教育發展的關系。如臺灣云林科技大學教授吳進安提交了論文《閩學與清領時期臺灣儒學之關聯性》。福建省文史館盧美松提交的論文是《買棹初從福地游——臺灣舉子的福州情節》。閩江學院副院長趙麟斌提交了自己研究新作《閩都文化與臺灣儒學的發展》。福建師范大學教授徐心希提交了論文《試論閩都書院與清代臺灣社會的發展》。
三是閩都文化與臺灣關系。福建師范大學教授汪征魯提交的論文是《福州與臺灣史前文化歷史淵源初探》,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侯皓之與助理教授連啟元分別提交了論文《從檔案記錄談清代的兩岸關系——以臺閩交流為例》、《明代福州與臺灣關系》,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員徐曉望提交了論文《晚清福州與臺北的城市化進程》。臺灣真理大學教授熊品樺提交了論文《臺灣陳靖姑造型藝術與意涵》,探討了源于福州的陳靖姑民間信仰在臺灣的傳播。
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閩都文化是指有史以來生活在以福州為中心的閩江中下游地區人民創造的,在閩越文化基礎上,以中原文化為主體,融匯了海外文化,具有包容和開放特征的區域文化。
福州市閩都文化研究會是專門從事福州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的社團組織,自2011年4月成立以來,先后在福州、北京等地舉辦了第一、二屆閩都文化學術研討會和“福州三坊七巷與臺灣”、“閩都教育與福州發展”、“紀念《閩都別記》刊行百年暨閩都文化傳播”等學術研討會,并承擔了建設閩都文庫等福州歷史文化展示、傳承任務。(記者吳亞明、連錦添)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