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陜西黃帝陵到臺灣,直線距離約1600多公里。
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黃子孫清明祭祀黃帝,是海峽兩岸同根同脈同文化的共識。
公祭黃帝陵起源于春秋時期,唐代被列為國家祭典,此后一直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
1951年起,臺灣每年清明節舉行遙祭黃帝陵典禮,并為紀念黃帝將清明節定為“民族掃墓節”。在中國國民黨要員中,陜西籍貫的于右任先生的“黃帝情結”尤為濃厚。1918年他回陜祭陵后,返南京即約友人搜集先秦以降有關黃帝事跡和傳說記載,花十數年時間,分目編纂,詳加考證,輯成《黃帝功德紀》,并留下了書黃帝本紀句的手書。可惜老人等不及兩岸打破隔絕,再祭黃陵便在臺駕鶴西去,留下“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的悲憫。
2009年,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赴陜西出席清明公祭黃帝大典,成為六十年來中國國民黨赴黃帝陵祭祖的最高級別人士。
據臺灣媒體報道,基于“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對中華民族的重要意義,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今年4月3日率官員在臺北遙祭黃帝陵,這是他繼2009年、2012年、2013年之后,第4度親自主祭,表達當局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4月5日,甲午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陜西省黃陵縣橋山舉行,上萬名海內外華人參加了典禮,其中包括數百名臺灣同胞,他們中既有青春少艾,也有耄耋老人,遠道而來是為了懷念共同的人文始祖,“興奮”、“緬懷”、“傳承”是當天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
三度來陜參加公祭活動的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今年率新黨新一屆全委會委員參加公祭,續種“思源林”。
他表示,他來祭祀黃帝陵已是第三次,是希望把這樣一個祭祖的大典傳承給年輕人,在他們的心理上尊崇始祖。作為中華兒女,必須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陜西省公祭黃帝陵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蘇宇告訴記者,兩岸的黃帝文化交流,可以增強兩岸同胞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臺灣軒轅教奉軒轅黃帝為宗主,以“繼軒轅黃帝道統,恢復中國固有宗教”、“啟發中華民族魂”為目的,現有教徒約20萬人,遍及臺灣全島。軒轅教各“宗社”經常開展紀念軒轅黃帝活動。今年清明節,臺灣軒轅教副宗伯陳國臺再次率團專程來陜參加甲午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
來自臺灣屏東市的黃佩琳表示,她是第一次來陜西,陜西的“深厚人文素養”給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她說,祭拜的氛圍很莊重,是這次陜西之旅最期待的內容。
巍峨的黃帝陵軒轅殿內,豎立著一座黃帝像,這是以漢代時期的黃帝石刻畫像為藍本,吸收中國傳統雕刻和現代寫實雕塑的手法而塑造的浮雕像。清明當天,許多臺灣人紛紛前往祭拜,緬懷始祖。
臺灣“行政院僑務委員會”僑務顧問陳信誠此次率領由臺灣屏東縣的19位鄉里長組成代表團赴黃帝陵祭祖,他強調,這些“里長伯”是臺灣最基層民眾的代表,兩岸同祖同根同源一直是炎黃子孫的共識。
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林豐正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我們都知道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兩岸共同的先祖。所以每年清明節,兩地都在舉辦黃帝的祭祖大典,因為臺灣離黃帝陵很遠,不能夠到實地來,所以用遙祭來表示‘緬懷先祖,慎終致遠’的情懷,表達對黃帝景仰之情。”
他還透露,此次能夠到實地來,當然感覺不一樣,所以內心確實是充滿了感動和激動。以后有機會的話還會來的。
原標題:兩岸共始祖 同祭黃帝陵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