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兩岸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壇”15日在上海開幕,吸引兩岸三地上百位嘉賓參與。(中國臺灣網 發)
中國臺灣網12月17日上海消息 “2013兩岸傳播與社會發展論壇”15日在上海開幕,吸引兩岸三地上百位嘉賓參與,促進產官學界交流。
本次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東森兩岸四地傳播研究中心與臺灣永慶慈善基金會共同主辦。主辦本次活動的上海交通大學-東森兩岸四地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怡表示,活動旨在讓兩岸三地不同領域、新舊媒體之間進行思想碰撞,產生更多具有創意的題目,激發更多辯論。
論壇舉辦了“現代媒體的社會責任與公益角色”、“媒體科技的演進及其對受眾的影響”、“新媒體的商業應用”三場座談會,除發表新科技發展顛覆受眾傳統概念,以及對于社會文化影響和所衍生網絡中立性問題外,新媒體的商業應用及傳統媒全如何與新媒體結合尤其受到與會人員高度關注。
在“新媒體的商業應用”座談會中,東森信息董事長李傳偉以“數位媒體未來發展”為題,分享“ETtoday東森新聞云”經營新媒體的經驗,以及未來網絡、行動和社群三網合一的發展趨勢,并介紹美國、英國、以及中國大陸不同視頻網站的運營模式。
而來自香港浸會大學的鐘布教授,則以自己對美國及中國媒體的深入研究,對目前兩岸三地傳統媒體轉型新媒體提出了建設性的指導意見。
鐘布認為,長期以來,傳媒業的運營模式是一種工業化的標準模式,規模化地依賴廣告搭載向用戶推銷自己生產的新聞內容。這些新聞內容單純靠記者、編輯對社會的認知并遵循某些行業固定的流程而批量生產。如果生產的新聞內容不夠填充版面或電視時段,媒體經營者會以廣告填充內容空白。在這樣的工業化新聞生產流程中,用戶無法參與新聞生產,傳媒業者也不給受眾提供這樣的機會。新聞內容也不可能變成交互式的信息流。多數媒體經營者首先想到的是廣告主的利益。服務受眾那是在滿足了廣告主利益之后才考慮的社會責任。
當下的互聯網時代已經無法容忍傳統媒體的這一運營模式。事實上,以這樣的運營模式經營任何行業都無法在互聯網時代生存。互聯網時代的根本是已經相互關聯的人。傳媒的受眾不再是單個的讀者或觀眾,他們在互聯網時代也成為相互關聯的受眾群。受眾群的最重要特征是交互性。忽略這個特征,傳媒的營銷便不可能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傳統媒體目前要做的是,在互聯網時代,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鐘布以北京黃太吉燒餅的新媒體營銷這個鮮活的實例告訴大家:社交媒體的發展是個巨大的警醒,傳統媒體業者過往深深烙下的“君子遠庖廚”的思維,正在受到新媒體的不斷挑戰,這也正是國內大多傳統媒體人對媒體行業迷茫焦慮的一個重要原因所在。媒體業的未來其實在于媒體人自身的不斷創新,而在創新過程中,新聞從業人員要勇于試錯并能夠授受冒險帶來的后果,這才是找到媒體運作新模式的關鍵。記者可以為采訪新聞甘冒各種風險,卻在媒體經營中墨守成規,如果需要開創性地改變某個商業模型,或是對現有經營模式做出重大改變,傳統媒體從業員就特別不愿意冒險,甚至抵觸這些變化。思考清楚這些問題,傳媒人才有可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未來。(中國臺灣網記者 楊麗)
部分與會嘉賓合影。(中國臺灣網 發)
主辦本次活動的兩岸四地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怡(中)表示,活動旨在讓兩岸三地不同領域、新舊媒體之間進行思想碰撞,產生更多具有創意的題目,激發更多辯論。(中國臺灣網 發)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