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廈門每年都舉辦臺灣地區專業人才暨大學畢業生大陸就業洽談會。圖為臺籍學生在與用人單位洽談。
資料圖片
查看更多內容 請掃描二維碼
招收人數增加,錄取率仍不足六成
6月19日,臺灣今年首次試辦的陸生赴臺就讀“二技”即“專升本”發榜。結果計劃招收955名,只招到93人。
本來大陸缺少專門針對技術專科再深造的院校,臺灣大部分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都有為技術專科再進修的學士課程,“二技”被認為是臺灣技職教育的優勢之一。沒想到仍然不如預期。臺教育部門的解釋是,因為首次招生,報名較晚,又僅7天時間,預計明年會改善。
但是,已經是第三年招生的陸生赴臺就讀碩博研究所,也不理想。臺灣今年共錄取631名研究生,其中碩士班528名、博士班103名。雖然較去年人數增加,去年碩博分別為299名、30名,但今年計劃招收名額也由去年的575名增至1118名。而且,為吸引陸生,臺灣降低招生門檻,由大陸“985”院校擴及“211”,資格學校由41所增至111所。大陸也增加開放湖北、遼寧,加上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省,戶籍在八省市的本科生均可報名。此外,臺灣還微降了報名費,從每填一個志愿,碩士班要繳1350元新臺幣(1元人民幣相當于4.8元新臺幣),博士班2475元新臺幣;降為碩博士費用統一為1350元,兩個志愿以上都只收2700元。在這些措施的推動下,錄收率仍只有56.4%,比2011年首次招生的38%提高了,卻與去年相差無幾。
“三限六不”仍在,首批陸生求職艱辛
臺灣招收陸生結果不理想并不奇怪,因為陸生赴臺的門檻“三限六不”仍然存在。不提供獎助學金讓寒門學子卻步,不允許校外打工、不可考照以及不可續留臺灣就業,則讓首屆畢業生備感困擾。
今年7月,首批赴臺陸生中約有100多位兩年制碩士生畢業。按照大陸慣例,招聘高峰是每年10月到隔年4月,6月去向已明。但陸生不能在臺找工作,再加上今年就業形勢不好,大部分陸生還是未定數。輔仁大學的陸生小楊今年年底畢業,她說,她還沒動手找工作,一方面忙著寫論文;另一方面,人在臺灣,不能回大陸面試。她的同學中,“也就一兩位”在找工作。
臺灣大學碩士生任瀚達,已接到北京一家銀行的錄取通知。今年年初,他先在網上投了簡歷。4月底,向學校請假,從臺北趕回北京進行筆試,而后面試,大約在北京停留了3個星期。回去一趟就找到工作,任瀚達坦言自己運氣算不錯。他說,有人來回兩三趟,更聽說有位同學從上學期就著手,往返兩岸五六趟,“花費精力、金錢都更多。像我回北京,光往返機票就花了4000多元人民幣。”
首批赴臺讀書的崔耘,就讀的淡江大學法文系碩研是三年制,還要再學習一年。崔耘說,“一年也蠻短的”。如果在大陸,可能已經在找工作了。不過,在臺灣實習也要看機會,因為很難界定實習與打工的界線。
陸生面臨困境,臺灣民間看在眼里
6月中旬,臺灣一家民間組織“中華領袖菁英交流協會”在臺北為陸生舉辦了一場人才交流會。協會理事長張仕賢介紹,這場人才交流會完全是公益的,企業也沒出一毛錢。之所以舉辦,一方面是對大陸學生到臺灣讀書的感謝與回饋;另一方面,希望可以為陸生找工作助一臂之力。因為陸生在職場上有競爭力,也是對臺灣高教產業的正向肯定。
這場人才交流會上,臺灣民意代表陳學圣、呂玉玲到場助陣。20多家兩岸企業為陸生端出上百個職位,還有一些沒有明確招工計劃的企業代表也來了。一位從事養老、保健行業的企業負責人說,他們有意開拓大陸市場,陸生相對來說熟悉兩岸,因此先接觸一下。
包括輔仁大學的小楊,臺灣從南到北100余位陸生趕來參加了這場人才交流會。高雄“中山大學”的張振翔說:“如果臺灣這邊能夠提供一個比較好的機會的話,確實解決了我們很大的麻煩。”不過,畢竟是第一次,拿到用工需求,小楊略感失望,大部分職位要求學歷是大學、大專,還有高中,而今年畢業的陸生都是碩士生。
6月底,多次對“三限六不”抱有微辭的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在當地媒體撰文再次炮轟,“三限六不”政策已到重新檢討的關鍵時刻。他說,今年臺灣高校碩博士班普遍報名情況不理想,連幾所頂尖大學都出現報名人數少于招生人數的窘境。他說,“很可惜的,當全世界都張開雙手迎接陸生的時候,只有臺灣還設下種種限制!”
挽救瀕倒學校,陸生擔當不起重任
實際上,臺灣對于陸生欲迎還拒的心態有其原因。近年,臺灣生育率降低,高校發展失控,上大學變得越來越容易,大學招生則越來越困難。一些規模較小、資質較差的學校面臨倒閉的危險。因此,臺灣當局希望陸生挽救瀕倒學校,但又擔心陸生擠占臺灣學生資源。
但陸生赴臺讀書,可是為求學而來,于是就出現不可解決的問題――今年臺灣招收碩博陸生的62所高校中,26所一個學生也沒招到。臺灣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總干事張鴻德對臺灣媒體表示,老問題仍然存在,陸生還是一窩蜂集中在臺灣大學、政治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等名校。以臺大為例,今年符合報名資格的868名陸生中有537人選擇臺大。這也難怪。任瀚達說,他在臺灣大學讀書,收獲很多。但他感覺臺灣公立、私立學校的環境、學生水準都不同,“有些學校宣傳的挺好,但是同學水準、學習態度沒那么好。”
不小心進入臺灣后段班(注:比較差、排名靠后)大學的陸生,則處境艱難。因為臺灣招收的本科生以大陸高考成績達本科二批分數線者,今年試辦的“二技”,臺教育部門規劃時也鎖定優秀的大陸專科生。臺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楊景堯受訪時表示,臺灣高校沒有像“211”那樣的排名,陸生來臺前不知道學校是后段班。上學后才發現,這個學校在臺灣連“三本”都談不上,當然不服氣。但臺灣教育主管部門規定,陸生申請入學時就要先拿到學校同意書才可以轉學。楊景堯說,“臺灣學生不要,大陸學生要。這很不合理。而且還沒確定是否被錄取,就先要轉學同意書,實質就是防止轉學。”
實際上,如能回歸教育基本層面,去除各種不合理門檻,在臺灣讀書未嘗不是愉快經歷。崔耘本科在華東師范大學讀法語,她認為大陸基礎教育扎實,較有深度;淡江大學法語專業則比較多元,較有廣度,“配合得蠻好”。上學期間,因為生病住院,臺灣濃濃的人情味也讓崔耘深受感動,她認為,“除學習外,也學到很多其它東西,到臺灣讀書很值得。”
《 人民日報 》( 2013年07月04日 20 版)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