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1日電大陸一名在臺交換生網絡發文指責臺灣文大,在臺灣校園掀起波瀾,對此臺灣《旺報》10日刊載香港城市大學內地學生羅文陽的文章說,兩岸民眾、網友在交流中應當注意到彼此網絡文化、表達習慣上的不同,互相體諒差異、更為謹慎的選擇言論表達方式,以避免不必要的誤解。
全文摘編如下,
去年11月,豆瓣網網友Fanfan Chou貼出一篇日志,題為《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真的弱爆了!!!》。作者在文中聲稱,她作為大陸交換生,懷著憧憬來到文大交流,卻發現師生遲到、同學課上進食等課堂亂象,并舉例批評“統計學的實習課”出題“弱智”、助教態度敷衍,文末更寫道:你們的經濟搞成這樣太正常了!
文章言辭激烈,貼出后持續發酵,在年初亦引發熱議。有新聞顯示,許多文大學生對該文表示不服。有學生認為是文化差異造成交換生的過度解讀。
對此事件,首先必須指出,該文撰寫時所使用的“咆哮體”,是一度流行于大陸網絡的特殊文體,內容多為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形式上刻意使用夸張語言、連用驚嘆號以制造娛樂效果。對撰寫者而言,“咆哮體”文章的娛樂目的大于其意見表達,大陸網民對“咆哮體”文章也只是一笑而過,并不會嚴肅看待其中觀點。然而,許多不了解這一背景的臺灣網友及部分媒體,卻將該文視為正式的言論表達,一定程度上帶來了誤會。
顯然,Fanfan Chou文章字面的情緒激烈程度要大于作者實際情緒,該文更無關于作者對文大、對臺灣的整體評價。不過事后,Fanfan Chou還是貼出文章稱,“日志標題起得嘩眾取寵,是我不對,宣泄情緒也不該這樣。”并表示她已經就文章的不禮貌向文大道歉。她亦解釋說,引發爭議的只是她的一篇“非常態”日志,其它日志表達的多是對文大與臺灣的感激和欣賞。這一事件啟示,兩岸民眾、網友在交流中應當注意到彼此網絡文化、表達習慣上的不同,互相體諒差異、更為謹慎的選擇言論表達方式,以避免不必要的誤解。
當然,拋開被作者有意夸大的“情緒”部分不談,該文的“事實”部分的確顯示了作者在文大的負面見聞,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文中提及的課堂紀律混亂、教學不負責,雖然只是個人的遭遇,不足以反映文大教學的一般狀況,但必須承認,這些局部觀察如若屬實,亦應引發校方的足夠重視,畢竟這些現象出現在大學的任何一堂課中都是不應該的。
而文大在事件聲明中稱,學生對教學的意見應當經由校園網絡教學意見平臺提出,校方不會對不具名的網絡言論做出回應。這一官方聲明似有避重就輕之嫌,亦缺少一所大學所應有的“兼聽則明”的氣度。相較之下,網友的反應遠為熱烈。對Fanfan Chou的課堂見聞,有網友表示,她可能“只是剛好遇到比較混的教授吧”;亦有人指出,文大也有很好的老師,“不必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另有網友認為Fanfan Chou的記述屬實,臺灣學生在學業上應該更加上進。一部分網友甚至展開了對教育政策議題的探討,有人認為該名陸生所見是臺灣“大開大學窄門”的必然結果。該文所引發的后續討論,對省思臺灣青年競爭力、檢討現行大學政策,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
事件也顯示,兩岸交流正在不斷走向深入,兩岸意見、觀念方面的深層碰撞乃至由此引發的摩擦,也將不斷增多。近年來,臺灣民眾的視角中亦鮮見陸生如此失望的記述,無怪該文在網友中引發熱議。
隨著開放和交流的深化,未來,臺灣在享受陸客陸生不斷增多的贊許同時,或許也將開始聽到更多的批評。對此,臺灣需要準備兼聽的氣度、更為開闊的心胸。來自島外的眼睛,無疑也是臺灣反觀島內的一方明鑒。
[責任編輯: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