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葺一新的劉家大院(資料圖片)
福州市區的古民宅有多處,但規模最大的一處宅院,那便是位于福州三坊七巷光祿坊的劉家大院。劉家大院占地面積4500多平方米,古樸典雅,讓前來參觀的游客不禁嘖嘖稱贊。現今的劉家大院雖顯得有些寂靜,卻依舊難掩舊日宅內的人丁興旺。
記者了解到,劉家大院被當作全國首個社區博物館——三坊七巷社區博物館的中心展館,正在進行緊張布展,集中展示三坊七巷的里坊制度、明清建筑、閩都民俗、坊巷群賢等內容,將于明年下半年對外開放。屆時游客可在此總體領略三坊七巷的建筑風格和文化精髓。此外,還將有20尊左右三坊七巷主要名人蠟像布置在劉家大院中,屆時會出現名人穿越時空,群坐論道的生動場面。
劉家大院是龍山劉氏兄弟劉齊衢、劉齊銜(林則徐大女婿)的故居,曾于清朝時期進行過大規模改建,后傳至劉家子孫繼續修繕。記者發現這座宅院自西而東四座并列,東從道南祠,西至早題巷,南臨光祿坊大街,北靠大光里。偌大的宅院占據了半個光祿坊,因而也被人形象地稱之為“劉半街”。
福州三坊七巷管委會文史研究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劉家大院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四面封火高墻,有5-7米高,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青瓦頂,鞍式山墻,院墻檐下有彩色灰塑花邊紋飾。在院內,記者見到,宅院的建筑用材都頗為考究闊綽,全都是精挑細選和特殊加工的。諸如40余間大小廂房的門扇、窗門、壁扇、窗欞用楠木(或杉木)制成。而3米多長的抱圍大柱有100多根,青石柱上雕有八駿馬等精美圖案,3米以上的鋪地石多達300多條。
劉家大院用兩堵隔墻將院落的五開間隔開,中間三間,左右各一間,形成“明三暗五”的格局。福州三坊七巷管委會文史研究部工作人員介紹說,在當時五開間是三品以上大臣才能使用的建筑規制,劉家大院在建筑上不失氣派的同時,又巧妙地規避了社會等級制度。
劉家大院因其規模宏大受人關注,更因為一個個后人在各領域中作出突出貢獻而著稱。劉氏家族是福州的名門望族,其后人中有劉齊銜的長孫劉崇佑等兄弟,他們出資建立福州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結束了福州古城秉燭夜行的歷史,劉家因此也有“電光劉”的雅號。
從劉家大院也走出了不少赴臺任職的有才之人。劉家謀便是其中佼佼者之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劉家謀中舉,后擔任寧德、臺灣教諭,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任臺灣府儒學訓導,傳播中原文化,宣傳儒學精髓。在臺灣的4年時間,劉家謀還著有《海音》2卷及100首詩歌,來記錄臺灣歲時人事、飲食服飾、方言俚語、禮儀禮節等風土人情,以及官吏施政利弊。其中還有對英勇抗夷、保衛臺灣領土將士的熱情歌頌。
此外,劉家大院還住過許多名人,如明末畫家許友、清康熙進士林佶與兄林侗、清咸豐進士龔易圖、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
劉家大院仿佛三坊七巷的客廳,是三坊七巷的標志性建筑物,也是坊間歷史文明的整體縮影。它不僅是近代民族工業文明的代表,也是人們追溯歷史淵源的良好平臺。(記者 李向娟 實習生 高洋洋)
[責任編輯:段方君]